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因其极高的发病率及致死率,在世界范围内被称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Acute coronary syndrome)是CAD的急危型,在临床上以发病急、病情危重,已成为CAD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GRACE[1]研究显示:ACS患者的死亡率随着时间的推移逐年上升,1年、3年、4年的死亡率分别为15%、25%及39%,严重危害患者健康。ACS的病理生理机制是在冠状动脉内形成的粥样斑块,因其稳定性被破坏,引起斑块破裂,导致血小板聚集和黏附,诱发急性血栓形成致使冠状动脉部分或完全闭塞。血小板的活化在ACS的发生和进展中发挥关键的作用。自90年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问世以来,PCI术就被认为是CAD治疗的重要手段,PCI技术的不断革新,引领ACS治疗的新时代,对于行PCI术患者,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方案被认为是安全有效的经典抗栓方法,已在长期的临床应用中被广泛证实。在目前的治疗方法中,由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问题,一部分患者即使规范口服氯吡格雷,服药剂量及时间都能够达到指南规定的标准,仍然有血小板抑制程度不佳情况的发生,影响抗栓效果,并且出现不良临床事件,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临床上称之为氯吡格雷抵抗或低反应[2];氯吡格雷在肝脏中经由CYP2C19介导生成活性代谢产物,由于CYP2C19基因具有多态性,影响着氯吡格雷的代谢及活化,致使体内氯吡格雷代谢的有效活性产物因个体的基因差异呈现多变性,在相同的用药情况下,患者对氯吡格雷具有异质性,使得部分接受规范化治疗的患者仍然饱受临床不良事件的困扰[3]。氯吡格雷抵抗在临床中的存在,已引起广大临床工作者的关注及研究,其可能预示着心血管事件复发的危险增加,氯吡格雷抵抗作为一个独立危险因素需引起临床工作者的警惕[4]。已行标准化治疗方案的某些ACS患者出现氯吡格雷抵抗现象,此类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出现体内活性药物浓度低、起效慢、血小板抑制率不达标、停药后血小板活性恢复时间较长等局限性,促使新一代P2Y12受体拮抗剂替格瑞洛的的研发问世。替格瑞洛在代谢的过程中无需经过肝脏代谢转化激活,在体内的活化不受遗传因素影响,能够直接发挥作用,使得其可快速、强效抑制ADP介导的血小板聚集,并且疗效具有稳定性。替格瑞洛可以与P2Y12受体可逆性的结合,停药后血小板功能恢复快,从而降低了出血风险[5]。作为新一代的P2Y12受体拮抗剂,替格瑞洛较传统的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具有强效、稳定的P2Y12受体抑制作用,并且能够带来较好的临床相关结果。当前欧洲、美国及我国ACS管理指南及PCI指南都将替格瑞洛作为临床治疗ACS患者首选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5-6]。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行PCI术的ACS患者分别服用替格瑞洛及氯吡格雷在治疗前、术后各时间点的血小板聚集率(PAR,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炎症因子、血管内皮功能、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出血事件及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事件累积发生率,探讨替格瑞洛在中国行PCI术治疗的ACS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对患者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HRQOL,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的影响,探讨行PCI术的ACS患者如何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方法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选择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及亚洲心脏病医院行PCI术的ACS患者258例,期间失访(20例)、未坚持服药(3例)、中途换药(14例)等原因剔除37例患者,共纳入221例患者。据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号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观察组)和氯吡格雷组(对照组)。两组患者住院后均给予扩管、调脂稳定斑块、控制心率、改善心肌重构、抗凝及控制危险因素等最优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于PCI术前按照指南规范予以替格瑞洛(180mg)及氯吡格雷(300 mg)负荷剂量,术后予以维持剂量;两组均联合服用阿司匹林300 mg,维持量100 mg/d。对患者血栓罪犯血管进行介入干预。分别检测所有患者于治疗前、术后各时间点的血小板聚集率,C反应蛋白(CRP,C reactive protein)、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MD,flow-mediated dilation)、平均血流速度(Vm,mean flow velocity),随访术后1年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出血及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事件累积发生率,同时随访观察患者HRQOL的SF-36(SF-36,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及吸烟史、家族史方面基本情况无明显差异,在实验室检测方面:血小板计数、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血肌酐、空腹血糖等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服药前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无明显差异(P>0.05),替格瑞洛组患者服药后7 d、术后1月、3月、6月、12月测定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组,且替格瑞洛组患者服药后组内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者CRP、Vm、FMD基础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RP、Vm、FMD较术前有明显差异,替格瑞洛组患者CRP明显低于氯吡格雷组,同时替格瑞洛组患者FMD、Vm较氯吡格雷组显著増高。4.替格瑞洛组1年主要心血管事件及心绞痛累积发生率较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累积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5.与氯吡格雷组相比,接受替格瑞洛治疗的患者,临床事件发生率降低的同时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在住院期间无明显差异,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的情况出现在术后3月、6月、12月,并且对两组患者进行组内生活质量比较,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生活质量逐渐提高。结论1.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更强,并且发挥作用迅速,在早期即发挥作用,在术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起效,血小板聚集率的水平在1-3个月左右达到稳定状态。2.替格瑞洛在ACS患者炎症反应过程中有抗炎作用,替格瑞洛调节炎症反应,降低炎症因子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两组患者治疗后3月、6月的Vm、FMD均得到改善,且替格瑞洛组优于氯吡格雷组。3.同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明显降低行PCI术治疗的ACS患者1年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心绞痛的累积发生率,疗效在术后1月开始显现,并且在12月持续发挥作用,但在总临床事件方面两组无显著差异,替格瑞洛组患者1年的出血风险较氯吡格雷增加,主要为非致命性出血。4.替格瑞洛组患者药物相关的呼吸困难发生率增多,考虑可能与腺苷机制有关,但是该类不良反应,患者可以耐受,未导致停药及严重临床后果。5.替格瑞洛具有更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及临床多效性,同时提高ACS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接受度及较好的推广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