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遵循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DME的原则,对抑郁症患者进行针刺治疗(治疗组:手法治疗组;对照组:普通针刺组)。用统计学方法对其结果进行处理、分析,对手法的疗效及其安全性作出评价,为抑郁症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途径。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先烈东门诊以及中山市黄圃镇人民医院治疗的,符合病例筛选标准的70例抑郁症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有35例。试验组采用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每周治疗3次,6次为1疗程,观察2个疗程。治疗前、治疗一疗程后、治疗结束后分别采用HAMD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和睡眠积分量表评分并进行安全性检测。临床疗效以HAMD总分的减分率作为评价。随着病情好转总分减少,结果总分<8分或减分率>75%为临床治愈,>50%为显效,>25%为好转,<25%为无效。用EPT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分类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本研究共收集70例合格受试者,均为门诊病人。实际完成病例65例,其中男29例,女36例,年龄21-65岁,病程半个月-23个月。治疗组33例(男14例,女19例),对照组32例(男15例,女17例),两组平均年龄分别为45.37岁、42.75岁,平均病程5.82个月、5.75个月。患者基线特征的可比性分析中,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治疗前HAMD积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和睡眠积分量表评分方面经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间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33例患者,临床治愈9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94%;对照组32例患者,临床治愈7例,显效14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75%。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但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降低HAMD量表评分方面,两种治疗方法均有效(P<0.05),但疗效有所不同,治疗组的降低HAMD量表评分方面更加明显(P<0.05)。两组病例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比较,一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评分前后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均有疗效;且效果相当(P>0.05),但经两疗程治疗后,组间对照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一疗程结束后,两种治疗方法疗效相当(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组评分作组间对照,P<0.05,说明经两疗程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睡眠积分量表评分比较,一疗程后以及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评分前后比较均有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改善睡眠积分量表评分方面,两组治疗方法均有效,但治疗组更有优势。不良事件观察:两组治疗后未见不良反应结论针刺手法治疗有效有效降低患者HAMD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和睡眠积分量表评分,能全面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且在降低患者HAMD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改善中医证候以及睡眠状况方面,疗效较对照组好。治疗组临床疗效愈显率与对照组相当。综合以上临床研究结果,初步证明了采用针刺手法治疗抑郁症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