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同人小说中的“玛丽苏”现象

被引量 : 18次 | 上传用户:apwor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欧美粉丝文化和日本同人志的影响,国内同人小说创作开始迅速而广泛地流行开来,有研究者提倡这类基于主流原著的再创作,认为它们能够很好地表现出读者对原作主题思想或主体立场的看法,更是参与者初次尝试创作的最佳模仿。然而,一部分同人写手却过分夸大了这种主体意识,将完美的自我代入小说原有的中心,重构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虚拟世界,从而彻底脱离了原作的精髓,这场有关理想化自我的白日梦幻想便是“玛丽苏”。“玛丽苏”一词源出于英语同人小说圈,被用来形容同人再创作中新增的某个自我代入式女主角,她通常被塑造成风华绝代、才情横溢的完美人物,使原作中的男性主角都陷入对她的痴迷与爱恋,甚至以无所不能的缔造者姿态推动关键情节的发展,这样一个中心主角形象可以说是同人写手潜意识中对自身境况或理想爱情的极致幻想,而这种自恋心态和对自我中心理想直抒胸臆的表达更普遍地存在于以青春期少女写手为主的同人圈中。本论文即立足于这一特殊的创作群体,结合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及重要理论著作,对当下同人小说中普遍存在的“玛丽苏”现象进行探讨,试图厘清“玛丽苏”类型创作背后的文化折射与文学担当。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主要对“同人小说”及“玛丽苏”概念的由来和发展流变进行了界定与梳理,同时针对“玛丽苏”类型同人小说的创作现状及相关学术理论的研究情况提出对这一普遍现象进行研究的价值与意义。第一章主要解析“玛丽苏”类型同人小说的典型文本,从“玛丽苏”人物形象塑造的类型化、叙事模式的理想化以及自我中心意识的流露三大方面总结归纳“玛丽苏”现象的本质特征,并进一步细化为对完美女性形象塑造、原作男性角色颠覆、NP言情模式、成功主题及自我中心意识的深层次分析。第二章从三方面展开对“玛丽苏”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探讨,笔者认为它不仅仅只是网络时代下的产物,而更多地来自对传统文学中补偿心理的承续。青少年群体对现实的焦虑以及自恋心态也使得他们渴望自我认同的实现,当这种认同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后,他们必然寻求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实现,而创作“玛丽苏”类型同人小说就自然成为他们最好的满足其梦想的手段。最后,本文试图以精神分析理论挖掘其背后所隐含的真实的心理欲求。第三章由“玛丽苏”类型同人小说出发探讨当下整个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指出“玛丽苏”现象背后所折射出的大众文化发展现状以及文化背景,最终回归对文学价值与使命的思考,探讨“玛丽苏”小说为代表的此类网络文学未来的发展走向。
其他文献
中国人物画是传统绘画体系中最早产生和最先成熟并得到完善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绘画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唐代是仕女画人物繁荣兴盛的阶段,其仕女画是以描写现实社会中女性生活活
吴冠中被誉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最富艺术家气质的画家之一,他的艺术具有高度的开拓精神,富于时代特征并具有典范性意义。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探索的吴冠中成
随着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主权国家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冲击日益增多。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基础,同样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因
势能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也叫“位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当这一概念引入到艺术领域中,它表示艺术家对运用特定的手法对受众情绪的调动。当艺术家利用声音要素来对受众
知识经济时代,终身教育理念耳熟能详,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在继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往往按照男女统一的标准,忽略了性别因素,这在一定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成熟到一定阶段后形成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的汇集地,也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哲学、经济、文化习俗、政治、艺术、法律、工艺等多种元素的彼此糅合、碰撞的
页岩油泥是油页岩干馏炼油过程中产生的油、灰、水的混台物,对环境有一定的污染。对页岩油泥进行热解处理,可消除污染并回收页岩油,以此实现资源的无害化处理。本文在页岩油
东北秧歌是流传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艺术,至今大约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其流畅的旋律、欢快的节奏,体现了浓郁的东北民间艺术文化的乡土气息。战肃容励精图治,自上世纪五
“小学教师教科研”是指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小学教师作为研究主体基于一定的观念、方法和途径对教育问题的一种探究、研讨过程。小学教师教科研源于教学又服务于教学,寻求解决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物质水平达到一定满足的时候,他们有了对更高层次精神享受的追求。他们对包装开启设计的需求也是如此,因为其已不仅仅满足于包装开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