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肢淋巴水肿是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其发病机理中存在自行加重的恶性循环,尚无有效治疗措施。目前认为在含有功能淋巴结的正常组织与淋巴回流障碍区域之间,建立尽可能广泛的联系,重建淋巴循环可能是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有效方法。有研究发现,淋巴结带血管移植后能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器官移植后的淋巴管可依靠强大的再生能力自发恢复连续性。基于此,本课题设计了自体淋巴结-脂肪组织移植重建淋巴引流功能的动物实验研究。首先构建上肢淋巴水肿动物模型;然后将动物自体腹股沟区带血管的淋巴结-脂肪组织移植于已行淋巴结清扫术的腋窝区,观察只吻合血管的情况下淋巴引流通道的重建情况以了解这一术式的可行性;最后在肢体淋巴水肿动物模型上进行自体功能性淋巴结-脂肪组织移植治疗水肿效果的初步观察研究。一、上肢淋巴水肿动物模型建立及不同建模效果的比较研究目的:建立成功率高、稳定性好的上肢淋巴水肿动物模型。方法:采用手术切除法、射线照射法以及手术+照射联合法在日本大耳白兔上建造上肢淋巴水肿动物模型,比较三种方法造成淋巴水肿的成功率、水肿严重程度和稳定性。结果:全组18只实验动物,14只存活至术后18周。成功建立水肿模型7只,联合法建模成功率100%(4/4),手术法建模成功率75%(3/4),放射法建模均未成功(0/6)。比较三种方法建模前肢体积变化发现,联合法与手术法效果明显,维持时间长,且联合法建模效果优于手术法;放射线照射法建模前肢体积变化曲线比较平缓,水肿效果不能长期维持。结论:使用手术建模法与联合建模法可成功建立上肢淋巴水肿动物模型,水肿效果明显,稳定性好。二、自体功能性淋巴结-脂肪组织移植重建淋巴引流通道的可行性研究目的:探讨自体功能性淋巴结-脂肪组织移植重建淋巴引流通道的可行性。方法:采集日本大耳白兔自体腹股沟区浅层带血管的淋巴结-脂肪组织,经显微外科技术吻合滋养血管,移植于已行淋巴结清扫术的腋窝区。通过观察移植物存活、肢体体积变化、核素显像及组织学情况,了解移植物在未吻合淋巴管的情况下能否重建被破坏的淋巴引流通道。结果:本组动物实验共进行24例移植手术,观察至术后24周,移植物存活率为66.7%(16/24),核素显像检测移植物淋巴结显影13例,移植存活的动物中重建淋巴通路的成功率为81.3%(13/16);组织学观察在移植物中可见正常结构的淋巴管和淋巴结;实验动物前肢及后肢均无明确水肿。结论:自体功能性淋巴结-脂肪组织移植能够较好地重建淋巴引流功能,供肢安全性高,手术可行性好。三、自体功能性淋巴结-脂肪组织移植治疗肢体水肿的初步实验观察目的初步探讨自体功能性淋巴结-脂肪组织移植治疗肢体水肿的效果。方法采用本研究第一部分建立的兔前肢淋巴水肿模型为实验对象,将其自体腹股沟区带血管的淋巴结-脂肪组织移植于水肿前肢的腋窝区。通过观察肢体体积变化、腋窝淋巴结核素显像情况,了解移植手术对肢体淋巴水肿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7只实验动物,2只为对照组,5只为实验组进行移植手术。观察至术后10周,共有对照组2只、实验组2只动物存活。实验组2只动物水肿前肢与自身对侧肢体体积差值分别缩小了25.9%和44.4%,而对照组动物的前肢体积差值则保持稳定或增大;淋巴核素显像显示,实验组移植后腋窝淋巴结均显影,对照组腋窝淋巴结显影缺如。结论:自体功能性淋巴结-脂肪组织移植治疗肢体淋巴水肿具有一定的近期疗效,远期效果还需进一步实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