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ERG)检查技术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激光治疗后视网膜功能的改变及变化趋势,并结合光学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了解黄斑区组织结构的改变及其与相应视网膜功能变化的关系,探讨多焦视网膜电图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从而积累该项检查技术在疾病研究中的实际应用经验。方法:1.选取健康中老年人35人35眼进行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并记录结果,其值作为正常参考值。2.选取2006年7月-2007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确诊为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e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re-PDR)并接受激光治疗的患者30例40眼,应用多焦电生理检查仪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于激光前以及激光后2天、1周、2周、3月进行mERG和黄斑部OCT的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变量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及两变量相关性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mERG中的P1波振幅在环2-环5、象限Ⅱ显著下降(P<0.05),N1波振幅在环3、环4、象限Ⅲ显著下降(P<0.05);P1波潜伏期在环3-环5、象限Ⅲ出现明显延迟(P<0.05),N1波潜伏期在环4、象限Ⅰ出现明显延迟(P<0.05)。2.激光前后各期P1波振幅在环1、环3-环5、象限Ⅰ-Ⅳ有显著性差异(P<0.01),N1波振幅在环1、环5、象限Ⅱ、Ⅳ有显著性差异(P<0.05);P1波潜伏期在环3-环5、象限Ⅰ、Ⅲ有显著性差异(P<0.05),N1波潜伏期仅在环5有显著性差异(P<0.05)。3.激光前后各期黄斑中心凹厚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激光后2天,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274.85±108.20μm,与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09),术后3月时黄斑中心凹厚度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884)。4.激光前及激光后1周黄斑中心凹厚度与相应P1波振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775(P=0.002)和r=-0.594(P=0.025),两者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对于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e-PDR)患者,视网膜功能已经受到损害,mERG的各项反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激光治疗后,由于激光本身对视网膜功能的影响和视网膜自身抗损伤能力的减弱,视网膜功能在短期内出现明显的下降,随后有逐渐恢复的趋势,但长期观察的结果显示视网膜功能比激光前有明显降低,同时在激光前及激光后1周,黄斑中心凹厚度与相应的P1波振幅呈显著负相关,即黄斑水肿越重,P1波振幅越低。总之,作为新兴的视觉电生理检查技术,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记录视网膜上多个局部区域的反应,从而实现对测试野中视网膜功能的评价,这一特点也表明其在黄斑病变的检测上同样具有较重要的价值。本研究中将mERG应用于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激光治疗前后视网膜功能的测定,并联合OCT观察黄斑断面的组织形态结构及相应视网膜功能的变化,不但为黄斑区细微病变提供了较为准确的诊断依据,同时也更加全面的对视网膜功能的变化进行评价。由于mERG能够客观、准确、定位、定量地记录视网膜功能,因而在临床治疗与理论研究中是一项非常有效的辅助检查方法,通过该项检查我们可以获得更多有关视功能改变的信息以及能够定期地观测视网膜功能的变化、疾病的进展和诊疗的效果,因此mERG在疾病的早期观察、随访和进一步治疗的选择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