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文对楠溪江鱼类资源进行本底调查,分析其鱼类组成、生态类型和物种多样性,以期为楠溪江鱼类资源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更加完整的数据,也为系统了解瓯江山区性支流鱼类区系特征提供依据。同时,结合渔业声学方法和GIS模型对楠溪江4个主要渔业作业区的鱼类资源量及空间分布进行评估,以研究其鱼类资源量和空间分布形式,为楠溪江渔业资源模式和现状提供实验依据。进一步对楠溪江的珍惜物种—香鱼,应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香鱼群体遗传多样分析,了解其遗传背景,为香鱼物种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1.定期在楠溪江进行鱼类采样,对渔获物按采集时间、地点、采集人分袋包装,用冰块冷冻带回实验室。对于鱼类样本,清洗干净后对其进行种类鉴定、计数并测量体长、体重。
2.采用渔业声学调查方法和地统计学方法对楠溪江4个主要渔业作业区的鱼类空间分布及资源量进行评估,研究不同江段鱼类资源量和空间分布形式。
3.应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浙江楠溪江、福建东张水库和浙江温州清江试验场香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变异进行分析,了解香鱼的遗传背景。
结果:
1.本研究共采集鱼类标本20086尾,共计64种,隶属于11目22科56属。以鲤科鱼类为主,30种,占总数的46.88%;其次是鲿科和鰕虎鱼科各4种,占总数的6.25%;鳅科3种,占总数的4.69%;鍉科、鳗鲡科、鲇科、鮨科及斗鱼科各2种,占总数的3.13%,其他13科各1种。
2.楠溪江鱼类大致可分为四种生态类型:(1)湖泊、河流定居性鱼类,共40种,占总数的62.5%,如宽鳍鑞、麦穗鱼等。(2)江湖半洄游性鱼类,共12种,占总数的18.75%,如花鱼骨、光倒刺鲃等。(3)河口性鱼类,共7种,占总数的10.94%,如弹涂鱼、中国花鲈等。(4)咸淡水洄游性鱼类,共5种,占总数的7.81%,如日本鳗鲡、刀鲚、香鱼等。
3.楠溪江不同采样江段的多样性指数比较显示:渠口段物种多样性数指数(H:2.75)最高,小楠溪物种多样性数指数最低(H:2.26);各江段的均匀度指数(E:0.63~0.79)相差不大;各江段的优势种群(C:0.08~0.20)不明显。
4.楠溪江4个主要渔业作业区鱼类平均体长约为7cm,范围在3~10cm之间,各区域的鱼类大小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同时4个区域的鱼类平均密度为8.87ind./1000m3,其中区域Ⅲ的鱼类平均密度最高,为20.06+9.34ind./1000m3。由鱼类分布的GIS图形得知,鱼类空间分布呈现斑块状的分布形式。按照ArcGIS对鱼类密度计算得出4个区域的鱼类总尾数为2.5万尾,各区域的鱼类资源量分别为3971ind.、11478ind.、6587ind.和2978ind.。
5.15条RAPD引物在4个群体72个样本中共检测到106个稳定清晰的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47个,多态位点比例(PPL)为44.34%。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香鱼4个群体的多态性位点比例为23.58%~35.85%,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信息指数(Ⅰ)分别在0.0868~0.1410和0.1285~0.2049之间。聚类分析显示,N8和N9香鱼群体亲缘关系最近,首先聚为一支,DZ群体和QJ群体聚类在另一分支。
结论:
1.楠溪江鱼类多为山区溪流小型鱼类,以鲤科鱼类为主,这是与楠溪江山溪性的生态地理环境相适应的。
2.楠溪江渠口段鱼类群落结构相对较稳定,小楠溪群落稳定性相对较差。
3.4个主要渔业作业区的鱼类平均体长约为7cm,与渔获物的调查结果鱼类平均体长为7.69cm相近。
4.声学评估结果基本能够反应调查江段可捕捞群体的大小、种群结构和数量。
5.GIS模型分析克服了单一点估计的局限性,增加了鱼类生物量估算的精确度。
6.楠溪江香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福建东张水库的香鱼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香鱼群体内的遗传变异较大,不同群体间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分化。
7.楠溪江08年和09年采集的香鱼群体为同一群体,但由于温州清江试验场的香鱼苗种来源复杂,无法推测其与其他香鱼群体的遗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