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对于宋代食盐产地的研究虽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但是还很不够。现存文献资料没有得到充分发掘,没有将宋代食盐产地都找出来,缺乏统计分析,对其变迁规律、历史地位等问题缺乏探讨。 据笔者研究,宋代食盐产地有19路、108州、172县。从地域分布情况来说,海盐产地最广,其次是井盐产地,再次是土盐产地,第四是池盐产地,崖盐产地最小。海盐盐场至少有170个,盐池有22个,四川盐井最多时有4900余口。在当时全国范围内,宋朝的食盐产地占了绝大多数,远远超过了辽、夏、金。宋朝是当时中国盐业生产最繁荣的地区。 北宋时期,虽然也有停产或废弃的现象,但是食盐产地总的变化趋势是由少到多。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局部统一所带来的稳定的政治局面,北宋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有利于盐业生产发展的措施,广大盐民的勤劳和智慧。海盐在全国盐业生产中所占地位最高,井盐、池盐和土盐所占地位大致相仿。其中,海盐产地又以淮南东路最为重要,其次是两浙路。南宋时期,产盐区域急剧缩小,产盐州县数锐减,有的盐种产地已经完全丧失了。这些变化是由宋金战争所造成的,引起了各盐种在全国盐业生产中的地位的变化,盐业生产以海盐和井盐为主。尽管如此,东南沿海地区盐场和四川地区盐井却有明显的增加,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尤为突出,成为全国海盐盐场最多的地区。这与南宋政府以临安作为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宋代生产食盐的县级政区数与全国总县数之比约为13.94%,唐代产盐县数与全国总县数之比约为10.1%。仅从县级政区数来看,宋代食盐产地分布密度就比唐代大得多。更何况,宋代版图比唐代小很多,关内道、陇右道丧失殆尽,南诏地区也失去了。在宋代版图以内,食盐产地比唐代相对应地区的增加了许多。可见,宋代食盐产地比唐代有较大的发展。与五代十国食盐产地相比,宋代食盐产地数增加了3.1倍。不仅唐代生产过食盐、五代十国停产的产地基本上都恢复了生产,而且还增加了很多新产地。元代食盐产地与宋代相比,海盐产地基本上维持宋代的状况,局部地区(腹里、两淮)还有所发展,池盐产地、井盐产地和土盐产地都大幅度减少。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宋代是中国古代食盐产地发展的重要时期,是继唐代之后又一次食盐产地大发展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