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词谱的发展概况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ua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义的词谱包括词的音谱与文字谱,然而由于词乐的消亡,唐宋音谱罕有流传。明清两代的文字谱主要功能是辑录词调,说明词的文字格律、平仄句式及其变体,虽不能付之歌喉,但它对词调的文字声律、字数句法等的规整,仍使得词体独具节奏感和音乐美,并因此而盛行不废。我们今天所见的词谱,如《诗余图谱》、《啸余谱》、《词律》、《钦定词谱》等著作都是吻合词谱的后一种形态“文字谱”的,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第一部分:明代的词谱通过分析历代词话对词谱的论说做出本文对于“词谱”的界定。在此基础上探讨唐宋音谱的失传与明代产生第一部词谱的必要与必然。明代词谱的主要贡献在于其尝试的勇气与责任感,可大致划分为词谱的雏形与发展两大阶段。《词学筌蹄》虽为第一部探究词体声律的谱书,然而只能作为词谱意识的初萌阶段,是词谱的雏形;张綖《诗余图谱》初步完善了词谱的体制并进行了大幅的创新,成为后人公认的第一部词谱。在明代,《诗余图谱》还有两部同名之作,这表明它作为词谱得到了世人的认可与仿效。晚明出现的《啸余谱》,则在许多方面对于词谱的创制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其流传广于张綖的《诗余图谱》。明代词坛存在诸多问题,如词集散佚,词曲相混,词风靡弱,词律粗疏等等。词谱的产生应该是出于拨乱反正的目的,只是由于词坛背景过于荒敝,著者只能在相对薄弱的基础上起步,出现种种疵漏总是难免的。这一切在推尊词体的清人眼里,自然是不能容忍而急需改进的。然而清代词学家不能不承认一个事实,即他们在词谱之学上的发展有很多方面是受了明人的启发,或是以明人的作品为基础,而在发展过程中加以批评修正,使之趋于完善的。第二部分:清代的词谱明代词谱由雏形发展至初具体格,各具特色,作品共五部;而清代词谱则达到了二十余部,并且出现了《词律》、《钦定词谱》、《白香词谱》等为首的典型代表,将词谱的创制水平不断推向新高。清代词谱之数量众多,水平甚高,已经成为清代词学不可忽视的一大盛景了。清代词谱的繁荣,需要从清代词坛背景出发寻找答案。 清代词谱分为三个阶段:(一)承续明代遗风的清初词谱;(二)驳谬纠伪、明腔正格的词谱巅峰;(三)异态纷呈的词谱尾声。 清初《填词图谱》、《记红集》等词谱主要承续明代词谱遗风,而在某些方面有所创新,如《填词图谱》对于词例择取的重视,对于虚字、衬字的强调以及对词调备体的扩充等,它们的出现昭示了清初康熙年间词谱创作的勃勃生机。 康熙年间,词坛上涌现出大量的词谱著作,其中尤以万树《词律》成就最高。《词律》针对旧谱纠驳漏误,明腔正格,系统全面地总结了词谱之学与词体格律的规范,无论在词学理论水平上还是在形式规模上都达到了最高水平,它的问世,成为词谱发展历程上的里程碑,标志着词谱发展到了它的巅峰阶段。《词律》之后,词坛上兴起修订词谱的热潮,各种类型的词谱层见迭出,使词谱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通过考察成就目标定向对工作记忆广度和控制性提取的影响,深入了解成就目标与工作记忆功能的关系,分析确证成就目标四分结构的合理性。研究的基本假设是:不同成就目
中草药的开发利用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之产生的中药渣废弃物也日益增加,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中药渣具有很多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其利用方式主要有
各种文献资料表明 ,《山海经》不存在“古图”,最早为《山海经》配图的是晋代的郭璞。关于《山海经》图的记录均是东晋以后的记载。
练习系统是语文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体现语文教科书价值与特色的重要内容之一。现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的练习系统在形式上多种多样,分成文本研习、活动体验、问
“五四”前后以辜鸿铭、杜亚泉、粱漱溟等人为代表的文化民族主义,是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文化革新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主张;“五四”时期的时代特点决定了文化民族主义的复杂品格;文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的国家祭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研究作为传统文化基因仪式载体的国家祭祀,对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近代化转型历程中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对透析中国
与西方写实性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一样,中国传统人物画也是以关注现实为依归,且以叙事性的方式来表现生活中的事件,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人物画创作模式。但是,由于
澳大利亚英语脱胎于英国英语,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包括世界英语共有词汇与地区性专有词汇。澳大利亚英语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其特殊用语上。
在理解OFDM系统原理与实现的基础上,本文主要研究与探讨了基带OFDM调制解调系统及其实际应用中的关键技术以及OFDM在IEEE802.11a中的应用,并利用SystemView和Matlab等通信软
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情绪适应的重要背景,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试图考察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社会行为及社交自我知觉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