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LA Ⅰ类分子与PCT用于诊断鉴别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与感染的价值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llllllllllvvvvvv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飞速发展,肾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肾脏疾病最有效的手段,但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仍然是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也是导致慢性排斥反应和移植物失功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另外,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过度导致的感染也是受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好的指标能可靠、准确反映机体早期发生的排斥反应,并将排斥反应与感染有效的鉴别。所以各国学者正试图找到无创或微创、低侵袭诊断鉴别排斥反应和感染的方法,特别是利用末梢血获得机体免疫功能状态的研究越来越得到国内外关注。目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人类白细胞抗原I类分子(human leukocyte antigen Ⅰ, HLA Ⅰ)在肾移植术后的表达水平可以反映受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当受者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HLA-Ⅰ类分子的表达会增加,可以做为术后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特异性较好的指标。本次研究通过对肾移植术后受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HLA-Ⅰ类分子及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进行动态监测,探讨其和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感染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术后急性排斥和感染的鉴别提供有效的实验室依据。方法:根据术后临床表现、肾功能检查、影像学及移植肾穿刺活检结果将99例(共有102例次,因为99例受者中有3例在术后某一时间段内被诊断为AR,在另一时间段内被诊断为感染,经分析此3例患者的AR与感染之间无必然联系,遂将其既纳入AR组,又纳入感染组)肾移植受者分为3组,急性排斥组18例次,感染组14例次,移植后正常组70例次,并选取齐鲁医院20名健康献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HLA-Ⅰ类分子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分析法定量检测研究对象血清PCT水平。结果:移植后正常组受者术前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HLA-Ⅰ类分子水平高于正常,术后随着移植肾功能的恢复逐渐降至正常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排组受者在术后发生急性排斥时淋巴细胞表面HLA-Ⅰ类分子的含量明显升高,尤其是临床诊断为急性排斥1-2d后,HLA-Ⅰ类分子的含量达到峰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受者在发生严重细菌感染时淋巴细胞表面HLA-Ⅰ类分子的含量也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移植受者在发生急排或感染时,尤其在诊断明确后的1-2d,淋巴细胞表面HLA-Ⅰ类分子的含量均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移植术后1月内部分肾功能正常的受者PCT水平升高,PCT阳性人数逐渐增多,随着肾功能的稳定,PCT阳性人数所占比例降至5%以下;感染组PCT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急排组、移植后正常组和正常对照组(均为P<0.05),后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均为P>0.05)结论:受者血清PCT水平的变化为肾移植术后并发严重细菌感染的诊断、细菌性感染和急性排斥反应之间的鉴别诊断等方面可提供有效的实验室依据,对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判断有重要价值;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HLA-Ⅰ类分子是一种非损伤的客观实验指标,动态监测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HLA-Ⅰ类分子能预示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或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其他文献
在当代理科课程改革中,科学探究是核心议题。学生要真正学会科学探究,需要在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地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形成科学思维方式,逐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
信访制度作为中国独创的人权救济方式,起到了权利救济、社会监督、巩固政权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各种社会矛盾也通过信访这个渠道集中显现出来。
目的:探讨“耳压结合百忧解”对“脑卒中后焦虑障碍”的临床疗效;验证“耳压结合百忧解”可有效降低“脑卒中后焦虑障碍”患者长期服药造成的不良反应。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焦虑
听到“自来水胶印”这个词儿,你一定觉得怪怪的。何谓“自来水胶印”?说白了,就是将胶印中所用的润湿液全部改为自来水,绝不加入异丙醇或表面活性剂进行印刷(这相当于“强化水润湿
期刊
院文章首先对虚拟现实技术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室内设计装修的优点,最后提出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室内设计装修中的应用方向,包括室内效果图的渲染、场景漫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以打鼾为主诉就诊患者146例,其中OSAS患者111例,单纯打鼾者35例,用健康调查量表(SF-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