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不同靶控浓度瑞芬太尼诱发麻醉后痛觉过敏(opioids-iduced hyperalgesia,OIH)的发生率及对血清中强啡肽(Dimorphic,Dyn)浓度的影响。从痛觉过敏的角度,为临床合理使用瑞芬太尼提供参考,并探讨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的可能机制。 方法: 选择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年龄18-65岁。静注咪达唑仑0.1mg/kg,芬太尼3ug/kg,维库溴铵0.1mg/kg,依托咪脂0.3mg/kg麻醉诱导行气管插管后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5例。C组:即单纯使用芬太尼组;S组:即瑞芬太尼靶控浓度2ng/ml; M组:即瑞芬太尼靶控浓度4ng/ml;L组:即瑞芬太尼靶控浓度6ng/ml。并同时吸入七氟烷(MAC0.5-1.0)及输注丙泊酚(靶控浓度为2ug/ml)维持麻醉,使Nacrotrend分级(NTS)维持在D2-E1之间,术中追加芬太尼1ug/kg/h,根据手术需要追加维库溴铵。缝皮时停用七氟烷、丙泊酚及瑞芬太尼。于术前、诱导后、插管后、切皮后、拔管时、苏醒后15min、苏醒后30min记录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术前、苏醒即刻、苏醒后15min、30min、1h、2h、6h、24h记录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记录苏醒即刻躁动分级;术前、停药后7min、苏醒后15min、1h抽血测定强啡肽浓度。观察过程中若患者 VAS评分>7分,立即给予哌替啶镇痛,并记录其用量。记录四组痛觉过敏发生率。 结果: 1.VAS评分:在苏醒即刻时四组VAS评分与术前相比明显增高;在苏醒后15min、30min、1h及2h时,C组、S组VAS评分明显低于M组,L组(P<0.05)。2.躁动发生率:C组、S组低于M组、L组(P<0.05)。3.寒战发生率:C组,S组低于M组、L组。4.痛觉过敏发生率:C组为0%,S组为7%,M组为26%,L组为46%,四组术后痛觉过敏的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哌替啶耗量:L组哌替啶耗量高于C组、S组(P<0.01)及M组(P<0.05)。M组高于C组、S组(P<0.05)。6.血清强啡肽含量:停药后7min,苏醒后15min,苏醒后1hC组,M组及L组体内强啡肽含量明显高于C组、S组(P<0.05)。 结论: 大剂量瑞芬太尼可诱发麻醉后痛觉过敏。痛觉过敏的发生率以瑞芬太尼靶控浓度呈剂量依赖性升高。血中强啡肽浓度随瑞芬太尼靶控浓度增加而升高,可能是痛觉过敏发生的机制之一。从预防痛觉过敏的角度,建议临床使用小剂量的瑞芬太尼。大剂量使用瑞芬太尼能增加术后寒战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