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是一个有序与无序、确定性与非确定性有机结合的矛盾统一体。客观世界的这种特点反映在人类的语言中,就形成了自然语言的明晰性与模糊性。很早的时候,人类就已经注意到了模糊现象,但直到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扎德才提出了模糊理论,这一理论提出后,在各个领域引起很大的反响。模糊理论在语言学界的应用便产生了模糊语言学、模糊修辞学等相关的新兴学科。1979年,伍铁平先生的《模糊语言初探》标志着国内模糊语言学的诞生。之后,有学者不断地进行研究。关于模糊语言的理论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最早人们只是在语义的范围内认识到语言的模糊性,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在语音和语法范围内,语言也同样存在着模糊性。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模糊语言就是指语义、语音和语法在类属边界或性质状态方面存在着亦此亦彼、非此非彼的中介过渡性语言,并对模糊语言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总结了模糊语言的特点,探索了模糊语言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及其形成方式。模糊语言与修辞的关系问题重点探讨了模糊辞格的问题,首先从其形成的方面分为两种:模糊语音形成的辞格——谐音;模糊语义与模糊语法综合形成的辞格。又从模糊辞格赖以产生的最主要的心理基础的角度进行分类,并阐述了各自的模糊性。第一类,以联想为最主要心理基础的辞格有谐音、比喻、双关、拈连、相反相成、同语等;第二类,以移情为最主要心理基础的辞格有比拟、移就;第三类,以联觉为最主要心理基础的辞格有通感;第四类,以禁忌为心理基础的辞格有婉曲;第五类,以错觉与夸张式想象为心理基础的辞格有夸张。模糊语言的表达功能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模糊语言的人际沟通功能,主要有: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通过赞誉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合理地使用模糊语言,通过谦虚使对方的心理得到补偿或平衡;正确地运用模糊语言,通过模糊交际双方的关系以使交际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二是从模糊语言的文学表达功能出发,信息含量丰富,富有弹性和张力的模糊语言是文学美赖以产生的基础,文学离不开模糊语言,文学作品中意境美、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的创造须借助于模糊语言,并依据文本生成后的接受过程提出了意境本体、意境变体与形象本体、形象变体的概念,所谓意境或形象就是意境本体或形象本体产生以后,在听读者的接受过程中不断地形成意境变体或形象变体的意境或形象发展史。三是在提高信息传递效果方面,合理使用模糊语言能够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灵活性、得体性和表达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