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农村土地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有限。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建设用地需求激增,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土地供需矛盾尖锐。与此同时,农村居民点是自发性的,建设缺乏规划,许多农村居民点分散布局,普遍存在利用粗放现象。因此,根据地区特点,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优化用地布局,有很大的实际意义。本文在汲取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方法、相关理论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因素成对比较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等方法,对西峰区农村居民点现状、集约利用程度、整理潜力、整理模式及整理的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农村居民点利用变化分析:从1996-2011年西峰区的农村居民点面积处于递减趋势,总体减少了396.37hm2,减幅为4.04%、但整体基数仍旧较大,为9419.14hm2,占城乡建设用地的85.76%。2、在西峰区各乡镇的农村居民点中,利用不集约、相对不集约、一般不集约、一般集约和集约的乡镇比例分别为37.5%、12.5%、12.5%、12.5%和25%,平均评价分值分别为0.32、0.45、0.51、0.53和0.70,总体水平是不集约。3、将该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为4个潜力级,其中董志镇为第一类潜力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最大,现实潜力为774.75hm2;彭原乡、什社乡、后官寨乡和温泉乡为第二类潜力区,平均整理潜力为459.92hm2;肖金镇和显胜乡为第三类潜力区,平均潜力230.80hm2;西街办整理潜力最小,为第四类潜力区,。4、区域效应研究: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分析了西峰区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区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