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中国画写意精神进行了分析。中国传统哲学注重体验的特质,塑造了中国审美思想独特的禀赋。将自然人化、将人物化,赋予物象以人格精神,以中和的心态关照自然万物,达到畅怀味道的和谐境界。这看似玄妙的哲学体系,其实包含着中国人对主客体关系的独特理解和包容、达观的生活智慧。写意精神作为这种哲学审美体系的衍生物,指引着中国画发展的道路。而作为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承载体--笔墨,随着时代的变迁,艰难前行。尤其到了近代,随着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国文化意识形态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围绕笔墨展开的争论和实践领域内的突破,使得传统的写意精神受到巨大的冲击。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延续离不开对传统笔墨观的继承与发展。笔墨在中国画中,并不单指一种绘画材料,它不等同于西画中黑白灰的构成,也不是简单嫁接西画所产生的干擦素描效果的笔墨样式,笔墨是一种文化,承载着中国特有的哲学审美思想。写意精神的根本在“意”,股脉在“写”。当审美主体与物象进入精神交融、物我两化的境界时,驭笔使气、坦然落墨,这就是“写意”。对于写意精神的探究,追根溯源,从原始器物遗存到商周青铜纹饰中所表现的“天人、宇宙”的观念开始,那种不单纯照搬物象的表达手段,闪现出写意精神的光辉。此后在独特的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写意精神艰难成长,中间经历了几个阶段的过渡期:从写意精神最为神全气足的魏晋,向隋唐五代重雍容富贵的过渡;从写意精神老成中和的宋元向明清重机巧繁华的过渡;再至写意精神气息奄奄的清末到西法东渐的五四时期的过渡,一直到新中国成立,过多地给写意精神注入民族的、民生的、政治的要求。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改变,剧烈地影响着中国画的价值取向,衍生出“新文人画”“实验水墨”这样的夹生物。但所幸中国画的笔墨硬件都还在,那么在物欲膨胀的当下,要完成中国画跨越式的发展,呼唤写意精神的回归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