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项目于2007年2月~2008年1月在辽中站进行了降水化学观测以及气象要素的观测。观测期间,共采集有效降雨和降雪41场次,监测项目包括降雨量、pH值、电导率和主要水溶性阴、阳离子(K+、Na+、NH4+、Ca2+、Mg2+、F-、Cl-、NO3-、SO42-)共12项指标以及气象要素(降雨量、风向、风速、气压、相对湿度、气温、能见度)。分析了湿沉降的离子特征、离子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初步来源;采用一元线性相关分析、自然正交分解(EOF)和逐步回归方法结合起来,找出对pH值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采用混合型单粒子拉格朗日轨迹模式对引起每次湿沉降的气团的运动方式进行模拟,分析了来自各个不同方向、不同运动路径的降水气团对湿沉降离子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湿沉降pH值的变化范围为3.4~7.34,雨量加权均值为4.75,整体呈酸性,酸性降水pH(<5.6)的发生频率高达70.7%,其中,pH值小于4.5的强酸性降水占36.6%;离子总浓度的变化范围为82.113236.88μeq/L,雨量加权均值为658.14μeq/L,最大和最小浓度相差近39.42倍,其中阴离子中以SO42-、NO3-的浓度最高,占阴离子总量的82%,雨量加权浓度分别为162.77μeq/L和56.62μeq/L;阳离子中以NH4+和Ca2+的浓度最高,占阳离子总量的55%,雨量加权均值浓度分别为126.99μeq/L和84.15μeq/L。SO42-与NO3-浓度之比平均值为2.87,小于3,辽中站酸雨类型属于混合型,说明SO42-对降水酸度的贡献显著降低,而NO3-的贡献明显增加。辽中站夏季离子浓度最低,总离子浓度为494.63μeq/L,夏季为该区的要降水季节,由于降水量较大,降水离子浓度最低。而浓度较高的一般出现在冬季,总离子浓度为2630.77μeq/L。春季和秋季则属于平稳期,离子浓度分别为712.40μeq/L、1137.40μeq/L。主要致酸性成分主要致酸成分SO42-、NO3-与碱性中和成分NH4+、Ca2+之间的相关性都非常显著,表明SO42-和NO3-在形成湿沉降之前主要以(NH4)2SO4、NH4HSO4、NH4NO3、Ca(NO3)2以及CaSO4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pH与酸雨前体物的关系表明,SO42-受外来输送的影响较大。所选气象因子中,气压、相对湿度、雨量、气温与pH为反相关,能见度和风速与pH为正相关,其中相关性较大的因子是相对湿度(相关系数为-0.372),其次是能见度(相关系数为0.275)、气温(相关系数为-0.216)、降雨量(相关系数为-0.212)、风速(相关系数为0.218);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得出对pH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为相对湿度(回归系数为-0.371),其次为能见度(回归系数为0.265)。根据后推气流轨迹可以将降水气团划分为三类,起源于欧洲大陆、蒙古、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降水气团所带来的湿沉降中离子浓度较高,pH较高,有时呈碱性;起源于东南亚和我国南部的降水气团受南方污染源的影响,所带来的湿沉降中离子浓度偏高,酸性较高;来自东南部日本、韩国途径海洋的降水气团离子浓度一般较低,接近于中性。总之,辽中站湿沉降酸性降水发生频繁,湿沉降离子总浓度较高,变化范围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