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维生素B6(VitB6)滴眼液对大气颗粒物(PM2.5)诱导的小鼠干眼(DED)的治疗效果。方法:选用60只68周龄的雄性Balb/c小鼠,随机选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50只使用5mg/mL PM2.5滴眼液在标准环境下诱导干眼(右眼,4次/日,连续14天)。通过Schirmer I试验(SIT)、泪膜破裂时(TBUT)检测、角膜荧光素染色(FL)、虎红染色(RB)、丽丝胺绿染色(LG)及炎症指数评分这些相应指标,并对比正常小鼠相应的眼表数据来评判造模效果。造模14天,筛选符合干眼标准的小鼠,随机分为4组:A组,干眼模型组;B、C、D三组分别为PBS治疗组、0.02%VitB6治疗组、0.05%VitB6治疗组。每日4次,连续14天。在治疗前及治疗第7、14天依次进行上述泪液分泌量检测、泪膜功能检测、活体染色、炎症指数评分以及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治疗第14天,摘除小鼠眼球、眼睑、角膜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过碘酸-希夫染色(PAS)、TUNEL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治疗前,各组的小鼠的泪液分泌量检测、泪膜功能检测、活体染色、炎症指数以及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时间点,SIT、炎症指数及活体染色结果显示,与A、B组相比,C、D组泪液分泌量增多,炎症指数降低,FL、LG染色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D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时,与A、B组比,C组RB染色评分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组与A、B组比较则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第14天时,与A、B组相比,C、D组的TBUT延长、RB染色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显示,与A、B组相比,C、D组的角膜上皮基底膜下神经密度、分支数增加,曲率评分下降。HE染色结果显示,与A、B组相比,C、D组的角、结膜上皮光滑完整,层数也趋于正常。PAS染色显示,与A、B组相比,C、D组的结膜杯状细胞数量增加,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UNEL染色显示,C、D组角膜上皮细胞和基底上皮细胞的凋亡数量较A、B组减少。免疫荧光染色显示C、D组K10的表达下调。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A、B组相比,C、D组角膜p-NF-κB p65表达水平降低。结论:局部使用0.05%VitB6滴眼液对PM2.5诱导的小鼠干眼模型有一定的疗效,其起效机制可能与VitB6能缓解眼表炎症,修复角膜神经损伤、缓解角膜神经功能障碍,抑制PM2.5所致的角膜细胞的凋亡,减少PM2.5所致的角膜鳞状上皮化生等作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