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并由个别人口迁移逐渐转为举家迁移。城市中随之出现了数量庞大的城市农民工子女——流动儿童。我国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低于城市常住儿童(熊猛&叶一舵,2011)。许多研究表明,儿童的低自我概念与其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均存在较高的相关。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个体对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是通过个体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以及个体关注别人对他的反应形成并且发展的。自我概念是人格的核心部分,它是个体对自身生理和心理等各个方面的知觉和主观评价(金盛华,1996)。国内一些研究表明,流动儿童的自我概念水平较低(陈学彬et al.,2007;贾文华,2010;林崇光,叶敏捷,&陈素玲,2009;孙永丽,2007;张洪菊,2010)。
自我概念并不是先天的,他人对于自己的反应以及个人与外界的交往会改变自我概念。研究表明,儿童的自我概念可以通过干预手段获得提高。这些干预手段包括:团体心理辅导(刘春燕,詹仁碧,&乔梁,2002)、叙事疗法(Wolter,Dilollo&Apel,2006)、故事阅读法(张宝山&朱月龙,2007)、认知训练(程慧君,2007)等。
分享阅读(Shared Reading)是一种类似游戏的活动。成年人和儿童轻松愉快平等地共同阅读一本书,并随时分享书中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成人是聆听者和引导者,儿童可以不受限制、自由表达。分享阅读融合了故事阅读法、心理辅导和叙事疗法等多种手段。因此,从理论上来讲,分享阅读干预可能是提高儿童(尤其是自我概念水平较低的儿童)自我概念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
本研究首先探究了上海市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在自我概念方面是否具有差异。在此基础上,在流动儿童所在学校,开展分享阅读干预,旨在提高他们的自我概念水平。并在干预之后探究分享阅读对流动儿童自我概念的影响。进而探讨一种有效弥补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可推广的阅读关爱手段。
本研究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在上海市选择一所流动儿童学校和一所常住儿童学校,在两所学校的三年级和五年级进行P-H自我概念量表的测量,比较两所学校之间的差异。第二部分,在流动儿童学校三年级和五年级各选择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组,另外一个班级作为对照组一,常住儿童学校的三年级和五年级班级作为对照组二。在实验组开展分享阅读的干预,具体实施办法为:将班级学生分为七到八人小组,由八名经过训练的研究生每人固定带领一个小组,开展分享阅读,三年级和五年级每周各进行一次,共干预十二次。第三部分,一个学期的干预结束后,在实验组和两个对照组同时进行P-H自我概念量表的测量,通过对比干预前后两次的数据来探究干预的效果。
结果发现:(1)上海市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相比自我概念较低,主要体现在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与外貌属性、幸福与满足感因子和自我概念总体水平上。(2)上海市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在焦虑和合群性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3)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相比,行为问题和缺乏幸福满足感方面突出,在这两方面需要获得更多的关注。(4)分享阅读能够有效提高流动儿童的自我概念水平。(5)分享阅读对于流动儿童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与外貌属性、合群性因子均有显著的提高效果。(6)分享阅读干预对于男生的影响大于对于女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