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冈底斯带埃达克岩岩石成因与斑岩铜成矿潜力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yule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南部的冈底斯斑岩Cu矿带是全球巨型成矿域——特提斯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内斑岩Cu矿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和中新世,且成矿斑岩均具有埃达克岩属性。然而,冈底斯带内还广泛发育有其它时期的埃达克质岩浆,它们却缺乏斑岩成矿作用。由于斑岩Cu矿的发育与成矿斑岩的岩浆属性密切相关,因此,对冈底斯带内不同时代成矿斑岩和贫矿斑岩进行对比研究是查明斑岩成矿能力控制机制的关键。本论文以冈底斯带内各时期埃达克质岩浆岩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研究岩石成因的基础上,探讨了源区属性、岩浆演化、区域构造与斑岩成矿作用之间的耦合关系。通过对冈底斯带内大陆碰撞环境成矿斑岩与贫矿斑岩的研究发现,斑岩Cu矿的发育与岩浆源区属性紧密相关,并受岩浆演化过程和区域构造环境等因素的控制。古老下地壳源区不利于形成斑岩Cu矿,受早期弧岩浆和板片流体强烈改造而形成的新生下地壳才是形成斑岩Cu矿的关键。弧岩浆和板片流体为地壳注入幔源物质的同时,在地壳深部形成大量含水矿物和含Cu硫化物。只有当这种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时,产生的富Cu、富水的氧化性埃达克质岩浆才具有形成斑岩Cu矿的潜力。因此,所有大陆碰撞环境斑岩Cu矿均分布于以新生地壳为主的冈底斯带中东部,而由古老地壳组成的冈底斯带西段与最东端则发育贫矿岩体。斑岩Cu矿通常发育于加厚的地壳。在冈底斯带,尽管东西两侧的增厚方式存在差异,整体地壳厚度在始新世已经显著加厚。然而,陆-陆碰撞早期阶段的挤压构造背景不利于源自新生下地壳的埃达克质岩浆在地壳浅部形成母岩浆房,导致上部斑岩体缺乏有效的流体和岩浆补给,因此未能在地壳增厚的初期形成斑岩Cu矿。中新世的伸展环境使得浅部母岩浆房能够充分发育,有利于大型甚至超大型斑岩Cu矿的形成。冈底斯带在渐新世处于挤压与伸展之间的过渡环境,斑岩成矿通常规模较小。具有成矿潜力的埃达克质熔体在向上侵位期间的岩浆演化过程决定了斑岩Cu矿的成矿金属组合类型。上地壳物质的混染有利于形成斑岩Cu-Mo-Pb-Zn矿床,而高度的岩浆分异则有利于形成斑岩Cu-W-Mo矿床。冈底斯带内晚白垩世埃达克质岩浆岩源自新特提斯洋中脊俯冲导致的大洋板片部分熔融,尽管其源区富水并存在大量幔源物质的贡献,同时经历了高度的分离结晶作用,但是明显较低的氧逸度暗示该时期埃达克岩成矿潜力较弱。
其他文献
碳酸盐岩盖层直接决定了油气聚集效率和保存时间,其规模及分布影响油气藏的富集特征。揭示盖层分布特征和封盖性能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勘探意义重大。本论文以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地区和柯坪露头区奥陶系鹰山组碳酸盐岩盖层为例,通过岩心→岩石薄片→成像测井(FMI)→钻测井逐级标定,建立4类FMI定性判别模式(含块状、含层状、含斑状和含线状)和定量识别标准(RDRS≥1000Ωm且GR≤15 API)。碳酸盐岩盖层岩
本研究描述了寒武纪苗岭期至芙蓉期华北地台北缘微生物岩宏观、中观及微观组构的多样化构成。随着古生代以来的第一次海侵,华北地台大部分地区发育了浅海相沉积,特别有利于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的生长和相关微生物碳酸盐的生产。研究剖面主要分布在山西、辽宁、内蒙古和河北等省区,包括寒武系徐庄组、张夏组、崮山组、长山组和凤山组。根据年代地层框架下沉积相的叠加模式和旋回性,这些地层可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沉积层序由徐庄组底
岩溶水资源如何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已成为鲁中南半湿润区社会经济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鲁中南半湿润区的平邑-费县岩溶水分布区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试验和综合研究,重点开展了岩溶水系统组成、水流系统结构及水动力场特征,以及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调查,开展了岩溶水系统分区、概念模型构建和岩溶水形成年龄与可更新能力研究,取得如下新认识:1、查明研究区岩溶地下水系统以具有“两源多汇、多层位
赞比亚铜矿带位于刚果克拉通东南缘,以星罗棋布的大型、超大型层状铜矿闻名于世。本次研究选取Chambishi铜矿区,采用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法,厘定了Roan群沉积时代和物质来源,探讨了Roan群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确定了Chambishi辉长岩体年龄及其构造意义,精细反演了新元古代刚果克拉通东南缘裂谷演化历史。通过系统剖析Roan群与铜钴成矿作用的关系,探讨了Roa
深部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板块构造体制下,俯冲洋壳携带沉积碳酸盐进入地球深部,随后通过火山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到大气圈中的过程。该过程能够显著影响地质历史时期大气圈碳收支情况和气候变化,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深部碳循环研究涉及众多科学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如何识别地幔中的碳是再循环的壳源碳。Mg和Zn同位素在示踪地幔中再循环碳酸盐方面具备独特优势。本论文围绕深部碳循环的Z
本文设计并构建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大地电磁正反演分布式计算系统。该系统基于互联网技术,利用JavaEE(Java Platform,Enterprise Edition)和JPPF(Java Parallel Processing Framework)进行构建,能将现有的算法程序整合到系统中,具备向Internet用户提供统一的分布式计算服务的能力;针对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多样,数据多源异构的特点,利用
闽西南地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及多样的地质构造现象,一直以来都是地学界研究的热点地区。多年来,大量的地质工作者对闽西南地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然而对该地区地下深部结构仍然缺乏足够的了解。考虑到研究区实际观测条件,本研究采用远震全波形反演方法来反演闽西南地区精细地壳速度结构。本研究首先将远震信号近似为平面波入射,在SEM-FK(谱元法-频率波数法)结合法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使之能够应用于任意震源时间函数,
作为突破奈奎斯特采样定理限制的新思路,压缩感知以及矩阵填充逐渐发展为大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在地球物理方向,众多专家学者均尝试将其引入重、磁、电、震等相关问题的处理当中。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在其数学理论相关研究进入瓶颈期后,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也随之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在其核心要素上,观测矩阵的设计、稀疏矩阵的选取以及重构算法的优化均需要基于实际工程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与优化。这便使得压缩感知与矩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极具潜力的优质能源,被喻为21世纪石油、天然气的替代能源,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地球物理探测是水合物勘探和资源评价的主要方法。论文根据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储层特征,运用等效介质理论,对水合物储层声波速度和电阻率特征进行数值模拟,并运用相应的模型来估算水合物饱和度。论文取得以下几方面成果:(1)研究区孔隙型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孔隙度平均值为4.5%,渗透率平均值为7.2×
由于页岩极其致密且孔隙结构复杂,其渗透性能一直是广大学者研究的重点,关于渗透率的测量与计算方法有很多,且页岩在自然状态下具有初始含水率,因此,对于含水页岩渗透率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取自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的页岩样品进行分析,在考虑甲烷吸附的情况下,计算并对比干湿页岩样品、以及不同含水率的含水样品之间渗透率的差异。在进行页岩的渗透性能研究之前,先测量岩石样品的基础属性,包括矿物成分、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