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当代诗坛上,海子被称为“诗坛怪杰”,甚至被认为是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他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争议。但许多人关注的是海子的死亡事件、海子的恋爱故事、海子诗中丰富的意象,或是海子某一些写得好的诗。而对于海子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他经历了怎样的探索、有怎样的精神历程,以及海子做了什么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等问题,却较少有人深入研究。本文力图从整体上考察海子的精神历程,尝试把握海子对诗歌理想的追求、为构建诗歌王国做出的努力,以及海子“在神圣的黑夜中”走遍人类大地所历经的遭遇。同时,对海子最后选择了死亡这一行为进行阐释。作为一名诗人,海子的理想是创造出人类最伟大的诗,并成为诗人之王。在诗中,海子常以王者的形象出现。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海子的诗歌有两个非常突出的抒情主体,即“我”和“王”。并且,这两个抒情主体是可以互换的,“我”即是“王”,“王”即是“我”。作为王者,海子在诗中表现出非常强盛的王者之气,他梦想构建一个庞大的诗歌王国。在追求成为诗人之王时,海子找到了王的“化身”——太阳。太阳是天空的王者,是唯一的可见的神,海子希望像太阳一样得到辉煌,并永垂不朽。这个浩大的目标给海子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和痛苦,他总觉得自己身处“在黑暗的尽头”,渴望寻找黑暗尽头的光明。在海子的理解中,黑暗的尽头反映出了太阳的两面,一面是最深的黑暗,一面是即将到来的白昼。海子很多时候都逗留在这个“黑暗的尽头”。这个尽头给了海子某种暗示和希望,让他抛开一切,去疯狂地追寻黑暗尽头的黎明和希望。海子在黑暗中穿行时,找到了构成“大诗”的实体:土地、水和火。他将它们当成一种万物源头的元素,借着三者向历史溯源,力图创作出自己的史诗。海子的身体里有一股喷薄式的激情,这使他变得奔放、不羁、尽情和纵情,直至最后耗尽了生命。而海子的很多作品,则呈现出一种对生命和死亡的“挥霍”。所谓“挥霍”,它体现的正是海子的那种“迅疾貌”、“奔放”、“洒脱”和“不羁”,以及一种“尽情”和“纵情”的生命状态。海子对生命和死亡的“挥霍”,主要体现在海子在夜色中的三次受难:流浪、爱情和生存。首先,体现在海子为了理想而奔放和不羁。在追求“大诗”的“天路”上,即使要历经磨难,他也不愿放弃心中的梦。其次,体现在海子在爱情中的尽情与纵情。在爱情出现时,海子奋不顾身地投入了爱情的烈焰之中,尽情地体验爱情的甜与苦。最后,体现在海子在生存中耗尽自己。在追求“大诗”的过程中,海子还深受生存的困扰,生活中的各种磨难同时出现,使海子如在悬浮中生存。这让海子感到了焦虑,迫使他急切地消耗自己去证明自己,从而进入了一种疯狂的状态。然而,海子为了追求理想如此拼命地上下求索和疯狂奔跑,却还是一再受挫。他开始去寻找圆梦的“远方”。但是,在寻找的过程中,海子发现了现实中的远方一无所有。这让海子感到了迷惑。在西藏徘徊时,他学习了当地的佛法,还看到了西藏神秘的“天葬”仪式。这些佛教教义和仪式里透出的轮回观,改变了海子对生死的认识。它们使海子相信生命的逝去不是死亡,而是生命以另一种形态继续存在。并且,在这个世界之外,存在着另外一个比现世更美好的世界。于是,海子借着这种轮回与超越开始寻找“他世”,期望人在“他世”获得幸福。所以,他最后选择了离开这个现世,走向“他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