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作为大学生人群中的特殊一员,残疾大学生由于自身生理缺陷,在沟通方式、认知思维等方面与非残疾大学生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容易受到歧视、污名的影响,具有低自我价值感、无用感和负担感,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自杀意念检出率偏高。因此,有必要对该人群的污名及自杀意念的关系进行研究。为此,本研究通过三部分的研究内容,系统的探讨残疾大学生自我污名的发生及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和作用机制,从而为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和干预提供理论参考。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国内外自我污名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性地回顾与梳理,提炼出影响残疾大学生自我污名的因素;2.问卷调查法:采用残疾人接触量表和公众对残疾人态度开放式问卷,对不同职业、年龄、性别的社会居民进行调查,了解当前公众与残疾人的接触频率及其对残疾人的态度,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支撑。此外,采用自编人口学调查量表、世界卫生组织残疾态度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反刍思维量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对残疾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残疾大学生自我污名与自杀意念之间相互作用机制;3.追踪研究法:系统考察残疾大学生自我污名与自杀意念二者之间的动态因果关系。结果:1.研究一:公众对残疾人态度的研究(1)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与每个项目接触上,公众对残疾人接触的得分均低于平均值3,可由此初步判断公众与残疾人的接触相对偏少;(2)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在与残疾人接触情况上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居住地在与残疾人接触情况上均无统计学意义;(3)开放式问卷结果显示:消极词语占到总词语频率的59.83%,且“困难”高达25.55%,说明公众对残疾人态度相对消极;相较于残疾人低接触组,与残疾人接触频率较高的群体对残疾人的态度较为积极;公众易从残疾人的社会参与、家庭、外貌体态和人格特点四个方面对其产生消极态度。2.研究二:残疾大学生自我污名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研究(1)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为学生干部、不同居住地和不同年级的残疾大学生残疾态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视力障碍大学生残疾态度得分显著高于听力障碍大学生,说明视力障碍大学生自我污名水平较低,听力障碍大学生自我污名水平相对较高;非残疾大学生残疾态度得分高于视力障碍以及听力障碍大学生,说明非残疾大学生对残疾和残疾人的态度较积极,对残疾人的污名水平较低;在反刍思维、抑郁和自杀意念得分方面,听力障碍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视力障碍大学生和非残疾大学生;(2)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残疾态度与反刍思维、抑郁、自杀意念显著负相关;反刍思维与抑郁、自杀意念显著正相关;抑郁与自杀意念显著正相关;(3)链式中介效应结果显示:反刍思维、抑郁在残疾态度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中起着中介作用,主要通过三条路径实现的:残疾态度通过以下三条路径对残疾大学生自杀意念产生影响:路径一,残疾态度通过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对残疾大学生自杀意念产生间接影响,相对效应值为29.15%;路径二,残疾态度通过抑郁的中介作用对残疾大学生自杀意念产生间接影响,相对效应值为41.38%;路径三,残疾态度通过反刍思维和抑郁的链式中介作用对残疾大学生自杀意念产生间接影响,相对效应值为18.81%;此链式中介间接总效应为89.34%。3.研究三:听力障碍大学生自我污名与自杀意念的追踪研究(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1残疾态度与T2反刍思维、抑郁和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T2反刍思维和T2抑郁、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T2抑郁与T2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2)延时模型结果显示:T2反刍思维和T2抑郁在T1残疾态度对T2自杀意念的负向预测作用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1.公众与残疾人的接触是非常少的,而且对待残疾人的态度相对消极,容易从残疾人的社会参与、家庭、外貌体态和人格特点方面对其产生偏见和歧视;2.非残疾大学生对待残疾和残疾人的态度较比残疾大学生更为积极,说明其对残疾群体的污名水平相对较低;相比视力障碍大学生,听力障碍大学生对待残疾的态度最为消极,说明听力障碍大学生自我污名水平相对偏高;3.残疾态度可以通过反刍思维、抑郁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自杀意念;4.在延时模型中,残疾态度可以通过反刍思维和抑郁的中介作用对自杀意念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