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性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社会性别学家和传播学家投入到关于媒介与性别关系的研究,媒介性别研究逐渐发展。一方面,媒介所呈现出的女性形象是由社会各种观念、理念激烈碰撞而形成的,是女性所处的社会语境的一个缩影。另一方面,媒体所传递的女性形象是社会各种思想、理念在博弈之后,期待向社会传递的女性形象模板。女性运动员是一个特别的群体,职业女性运动员的产生过程,是女性为自己权益斗争的过程,是性别进步的体现。本文将研究视角置于对冬奥会女性运动员的媒介形象呈现上,试图了解在1980—2018近40年间,媒体是如何呈现女性运动员的媒介形象?其媒介形象呈现受到哪些因素影响?这种影响对女性运动员的媒介呈现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对上述问题的追问,形成了本研究的逻辑起点。首先,本文使用框架分析法,收集了《人民日报》1980—2018年共11届冬奥会涉及女性运动员的相关报道,并进行了编码,得出以下结论:在报道数量上,《人民日报》所报道的以女性运动员为主的相关新闻,超过了男性运动员为主的新闻;从报道的立场来看,《人民日报》所呈现出的女性形象以正面宣扬为主,不存在对女运动员媒介形象的“贬抑”问题。其次,结合编码结果,本文对相关案例文本进行了分析,发现《人民日报》在女性运动员的相关报道的主要框架有初次登场的小将形象、获得奖牌的英雄形象、憾失奖牌的悲情形象等,这些被大量使用的报道框架与夺金主题紧紧相关。最后,本文还梳理了《人民日报》报道的国内外知名女性运动员形象,例如叶乔波、王濛、金妍儿等,发现媒体对冬奥会表现优异的女性运动员的报道热情更高。总体来看,《人民日报》以女性运动员为主的新闻报道数量较多且立场正面,这与中国在冬奥赛场上较长时间的“阴盛阳衰”状况相关。这种现象的存在,主要不是出于对女性的自觉尊重,而是与女性运动员在冬奥会上率先实现了奖牌“零突破”、金牌“零突破”的实力息息相关。女性运动员的媒介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主流意识对女性的态度和认识。对历届冬奥会的女性运动员的媒介形象的梳理回顾,发现随着时代的进步,媒体所呈现的女性运动员形象更加多元化,在报道主题上,女性运动员在运动场上个人价值的实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