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浮进样—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用于微量砷的形态分析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uub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品中微量有害元素的监测和控制,对于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将悬浮进样与氢化物发生相结合为食品中的微量砷建立原子吸收形态分析新方法。筛选出一种具有增敏和掩蔽双重功能的改进剂和最佳悬浮及氢化物发生条件。提出了悬浮进样一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直接测定食品中的微量砷和无机砷形态分析新方法。本方法具有快速、灵敏、准确等特点,并成功地用于食品和保健补品中无机砷的形态分析。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悬浮进样和元素形态分析研究进展论述了悬浮进样技术的优点;综述了元素形态分析研究现状;展望了悬浮进样,氢化物发生,原子光谱三者相结合运用于形态分析的前景;阐明了本论文的立题依据和创新之处。第二章:悬浮进样-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直接测定面粉中的微量砷提出了一种悬浮进样-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直接测定面粉中微量砷的新方法。实验考察和优化了影响砷信号强度的悬浮条件和氢化物发生条件。以0.3%(m/v)琼脂作稳定剂,1%(m/v)柠檬酸作增敏剂和正辛醇作消泡剂,得到了满意的分析效果。考察了共存离子的干扰,通过分析三种标准参考物质评价了方法的可靠性,测定结果与参考值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本方法用于5种面粉中砷的测定,检出限为0.239μg L-1,回收率为97.8-101%,相对标准偏差为0.86-3.02%。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操作简易、快速,灵敏度高等特点。第三章:悬浮进样-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测定面粉和保健补品中不同价态的无机砷采用了8-羟基喹啉(8-HQ)作为掩蔽剂和增敏剂,建立了悬浮进样-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测定面粉、米粉、保健补品中的As(Ⅲ)和总无机As的新方法。省去了冗长的样品化学前处理过程,具有准确,快速,简便,灵敏的优点。实验超声提取样品悬浮液中的As,通过氢化物发生将其还原成相应的氢化物AsH3气体,从而测定As含量。其中,在1%HCl(v/v)介质中,加入8-HQ既可以掩蔽As(V)对As(Ⅲ)的严重干扰,又可以提高As(Ⅲ)的吸收信号,测定了As(Ⅲ)的含量;在5%(v/v)HCl介质中利用8-HQ对As(Ⅲ)和As(Ⅴ)的增敏作用,测定总无机As。测得As(Ⅲ)和As(Ⅴ)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4.0μg kg-1,4.5μg kg-1。回收率在93.3-107%,91.3-108%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分别在2.3-4.7%,1.0-3.8%范围内。用此法测定标准物质(小麦粉和大米粉),所得结果与标准值相符。将其运用于测定小麦粉,大米粉以及保健补品样品中的As(Ⅲ)和总无机As,均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体制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企业想要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建立内控控制体系,内部控制越合理,企业也就具有越来越好的发展。在
<正>华能上安电厂锅炉一班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提出了“以学习强素质,以团队创业绩,以质量换愉悦,以加压求发展”的奋斗目标,打造了一个学习工
指出穴性与所处的经脉和部位以及施加在腧穴的各种影响因素有关,腧穴具有双向调节的特点,因机体状态或针刺手法、气血流注、针刺深浅、针尖方向、患者体质、艾灸、刺血等不同
目的:通过观察脾气虚大鼠海马神经元线粒体自噬水平及PTEN诱导激酶1(PINK1)/Parkin途径的变化,从线粒体方面研究脾气虚的发生机制。方法:1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脾气
随着3G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移动设备的智能化,企事业单位的办公不再局限于固定地点的有线数字化办公,而开始采用wifi技术的远距离办公模式。移动办公是IT行业和通信技术结合
在罗兰.巴特提出著名的"作者之死"的观念之后,作者的主宰地位被颠覆,文本恢复了自由,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但是,作者之死,不是将阐释的自由完全交给读者,而是交给文本本身,读者
碳氧小分子(C为O2和CO)一直是电化学催化中重要的研究对象。其中C02引发的“温室效应”己引起广泛关注,有效的CO2循环利用研究对于未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巨大的价值。CO作
作者对石油产品及油脂中酸值测定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比较了它们的特点和差别,提出了用丁酮与异丙醇作溶剂,不仅方法准确、快速而且简单方便易操作、成本低、毒性小。 The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艺术品和文物的数字化已不再是一个问题。数码喷绘技术和彩色墨水质量不断提高,市场上出现了许多数字产品,如数字油画、数字国画、数字书法、数字版画、数
<正>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腔制的一种先进管理模式,它突出企业经营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是具有计划、协调、控制、激励、评价等综合功能的有效管理机制。根据铁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