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以柳州市中医院287例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肝癌(PLC)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中医辩证分型、中医治疗本病的疗效、生存期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等,加深对PLC的认识,并指导PLC诊断和治疗。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87例明确诊断为PLC的病例,均来自柳州市中医院肿瘤科2007年03月1日至2016年10月31日之间的住院患者,且服用中药治疗。所有计量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1.性别:男性238例,女性49例,男女间的比例为4.85:1。2.发病年龄与分布区间:最小发病年龄19岁,最大82岁,中位年龄为53岁;其中0-19岁为3例,占1.04%;20-39岁之间为66例,占23.00%;40-59岁之间为146例,占50.87%;60-79岁之间为46例,占16.02%;80岁及以上26例,占9.07%。3.病因: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癌160例,占55.74%(其中HBV相关性109例,占38.0%;HCV相关性41例,占14.3%;HBV/HCV合并感染相关性10例,占3.44%);酒精相关性肝癌70例,占24.39%;其他病因性肝癌57例,占19.87%。4.病理分型:在行病理学诊断的142例患者中,肝细胞癌(HCC)131例,占92.25%;肝内胆管细胞癌(ICC)7例,占4.93%;混合型肝癌4例,占2.82%。5.临床分期:28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0期的有47例,占16.38%;A期的有89例,占31%;B期74例,占25.79%;C期有22例,占7.67%。D期有55例,占19.16%;存在远处转移的为60例,其中肺转移31例,脑转移15例,骨转移8例,胰腺转移6例。6.中医分型:燥湿相混,肝肾阴虚证99例,占34.51%;脾虚湿盛证67例,占23.34%;肝胆湿热证47例,占16.37%;气滞血瘀证40例,占13.93;热毒凝滞,三焦不通证34例,占11.85%。7.纳入的患者大多以神疲乏力、消瘦、食少、眠差、疼痛、腹胀不适等为主要症状,其中神疲乏力210例,消瘦192例,食少173例,眠差171例,小便黄162例等。8.KPS总改善率为66.20%,且KPS≥60的患者改善率69.18%,KPS<60的患者改善率63.12%,气虚血瘀证改善率75%。9.症状的改善率:浮肿78.95%,神疲乏力76.19%,疼痛75%,小便黄72.84%,腹胀不适71.02%,食少68.20%,消瘦66.14%,大便干结65.81%,眠差61.40%。10.总的中位生存期为367天,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50.10%、23.25%、18.10%,8.55%;且服用中药时间长较服用时间短者生存率要高。1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独立影响患者生存期的因素有:血清AKP、LDH、GGT水平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结论:我院PLC男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以肝细胞癌为主,发病年龄大多集中在40-59年龄段,并呈现向老年化发展的趋势;乙肝病毒慢性感染是我院PLC最常见的病因;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已经处于中晚期,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血清AKP、LDH、GGT水平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是与预后相关的因素;服用中药后287例PL C患者KPS总改善率为66.20%,且KPS≥60的患者改善率较好,气虚血瘀证改善率最高。患者症状普遍较前减轻,如体力有所增强,浮肿较前减轻,局部疼痛缓解,但部分患者因为病期较晚病情较重,效果欠佳。服用中药后,287例PLC患者的常见症状均有所改善,且不同症状评分的改善情况有差异,其中症状评分为1分的改善情况最为明显。总的中位生存期为367天,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50.10%、23.25%、18.10%,8.55%,坚持服用中药能提高生存率;在提高生存质量方面,中医药治疗效果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