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人们开始重视影子银行的发展问题。在中国,商业银行借由部分影子银行通道开拓业务,避开监管,对贷款限制性行业间接贷款,增强竞争力,但银行却面临着信用、操作性等风险。而且,如民间借贷等影子银行形式冲击商业银行的存贷业务。这体现了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两面性。而商业银行是整个金融体系的中心和枢纽,商业银行稳定影响着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因此,研究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途径和效果,为客观公正看待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对规范和发展影子银行体系来增强商业银行稳定性具有指导作用。本文以商业银行为视角,将我国影子银行分为内部和外部影子银行两部分进行估算。影子银行规模呈快速上涨趋势,2013年达到26.76万亿元,其中内部影子银行占比较大。本文采用银行破产概率模型的Z指数来测度个体银行稳定性,发现我国银行业越来越稳定,各个银行稳定性走势基本一致。本文从银行业务、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3个角度定性分析影子银行对银行稳定性的作用途径,基于此构建两个相关联的面板模型来研究二者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影子银行相对规模增加时,会削弱银行资产规模,从而降低银行稳定性;(2)影子银行相对规模增加时,会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降低不良贷款率,从而增强银行稳定性。因此,本文认为影子银行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稳定性有利有弊。一方面,部分影子银行产品增加商业银行的中间收入,帮助银行主动管理信贷风险,从而提高银行稳定性;另一方面,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挤压了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使商业银行依靠扩大资产规模的经营模式丧失优势,从而降低银行稳定性。最后,本文提出应尽快落实影子银行监测统计口径,明确相应监管部门及其职责,引导影子银行发展,同时,注意保障影子银行体系的资产质量。商业银行可充分运用资产证券化等影子银行产品来管理信贷资产,分散风险,提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