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D-IBS)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功能性消化道疾病,在许多方面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该疾病的发病机制迄今仍未完全阐明。目前有研究表明肠易激综合征与多种神经递质,如五羟色胺(5-Hydroxy Tryptamine,简称 5-HT)、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简称VIP)、P物质(Substance-P,简称SP)等神经递质在血浆中含量的异常变化具有密切的关系。西医治疗方式中,解痉剂、止泻剂、抗抑郁药、内脏止痛剂和胃肠微生态制剂等药物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具有一定程度的治疗效果,但是存在长期使用副作用多等缺点。一些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D-IBS具有特色和优势,因此,我们对照中医经典理论,寻找并明确该疾病的病因和病机,从而探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有效方法,以期从根本发病环节上控制其发病基础,达到理想的治疗目的。息风化湿法组方(由钩藤、白蒺藜、白芍、木香、黄连、干姜、黄芩、败酱草、陈皮、防风、白术、石榴皮、生甘草组成)思路是根据木郁生风,湿蕴化热之病机而定,临床使用该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显著,但目前对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有待进行实验研究以进一步验证。目的: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血浆及肠道组织中神经递质五羟色胺(5-HT)、血管活性肽(VIP)、P物质(SP)的含量变化,以及中药息风化湿法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机制。方法:将新出生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D-IBS模型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以及西药匹维溴铵组。模型组从出生8d到21d的2wk内,每天给予直肠内醋酸刺激1次。正常组乳鼠每天直肠内给予生理盐水0.2~0.5ml。注射完毕后用磷酸盐缓冲液(PBS)lml冲洗结肠,PBS浓度为0.0lmol/L。操作结束后将动物放回笼中,使其自由进食和进水,并且保持活动自由,幼鼠与母鼠在离乳前生活在同一笼中。从第21日起,在之后的2周内维持正常饲养,不进行任何操作或外部条件的干预。新生大鼠分别于造模结束后14、15、16d观察排便的粪点数,正常组同期观察。在上述排便统计实验结束后评估大鼠的腹部回缩反射(AWR)。各组第85天开始进行药物干预。空白组和模型组均给予等容量的蒸馏水进行灌胃操作;中药组分别按低、中、高剂量(按60公斤标准体重的成人体表面积进行换算,中药低剂量组为最低标准剂量组,中药中计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为最低标准剂量组的2倍剂量组及4倍剂量组)的不同,分别给予17、34、68g·(kg-d)-1中药汤剂灌胃;西药组给予西药混悬液灌胃。连续灌胃给药2周,每天观察动物一般情况,于末次给药后次日空腹采血及肠道活体组织,测定各项指标。ELISA测定血清中5-HT、VIP、SP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测定肠道组织中5-HT、VIP、SP的含量。结果:空白组精神状态良好、背毛光泽、形体丰满。中药高剂量组精神状态一般,活动度可,毛色光泽度无明显异常,形体丰满度适中。西药组及中药中剂量组精神状态略显萎靡,倦怠蜷卧,毛色光泽度降低,体型稍瘦。中药低剂量组及模型组精神状态萎靡,倦怠蜷卧,毛杂乱,色晦暗,形体消瘦明显。中药汤剂在改善大鼠粪便含水量的方面效果显著,能够提高肠道对水分的重吸收,与模型组相比较,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中药浓度的增高,改善愈加明显,中药中剂量组与匹维溴铵组效果相当,中药高剂量组要优于匹维溴铵组(P<0.05)。中药汤剂组大鼠血清和结肠组织VIP、5-HT含量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中药浓度的增高,改善愈加明显,中药中剂量组与匹维溴铵组效果相当,中药高剂量组要优于匹维溴铵组(P<0.01)。与模型组比,P物质在中药汤剂组大鼠的血清和结肠组织中含量明显降低(P<0.01),但不同中药浓度组和西药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息风化湿方可通过调节大鼠血清及肠道组织中VIP、5-HT、SP等物质的的含量,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的肠道功能及内脏敏感性,从而改善大鼠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