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的持续较快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带来了日趋严重的“城市病”和“乡村病”,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重城轻乡”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必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道路。新时代背景下,构建科学合理的城乡聚落体系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和抓手。深入探究城乡聚落体系的演化路径及其驱动机制对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城乡聚落体系、推动城乡聚落优化重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为当前我国城乡聚落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我国经济发达的江苏省为例,通过县域城乡聚落发展现状的评价,将全部县市划分为发达、中等发达、欠发达三种类型,从中相应地选择张家港市、泰兴市、涟水县作为研究案例地。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研究相结合、统计分析与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贯穿“格局—过程—机制—优化”的研究脉络,对1995年—2015年这一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县域城乡聚落体系的演化路径及其驱动机制进行了探究。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揭示了江苏省不同类型县域城乡聚落体系的格局特征。从规模结构来看:张家港市、泰兴市、涟水县城—镇—村规模结构分别呈“橄榄型”、“金字塔型”、“三字型”分布,等级结构分别呈“倒三角形”、“梯形”、“三角形”分布,首位度指数分别为0.79、1.32、3.15,齐夫指数分别为1.22、1.04、0.83,县域内乡镇用地规模分别呈“梯度”、“梯度+均衡”、“极化+均衡”分布。从空间结构来看:张家港市、泰兴市、涟水县城乡聚落景观指数特征差异明显,核密度低值区分别呈“2带”、“L型”、“2点+1带”分布,空间聚类中心分别呈“三角型”、“倒T字型”、“哑铃型”分布,它们的村镇空间结构包括单中心集聚、双中心集聚、多中心集聚、弱中心集聚四种模式。(2)归纳出江苏省县域城乡聚落体系的演化路径。通过城乡聚落体系演化过程的实证分析,总结了发达类型、中等发达类型、欠发达类型县域城乡聚落体系的演化路径及其共同点和不同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出县域城乡聚落体系演化的一般性路径。就一般性路径而言,从规模结构来看:①县域城乡聚落的总数量不断减少,建设用地总规模不断增加;②城—镇—村规模结构从“凸字型”经“三字型”、“凸字型”、“金字塔型”向“橄榄型”方向演化;③高等级聚落的数量不断增加,其建成区面积不断增大,县域聚落等级结构从“三角形”(“△”)向“倒三角形”(“▽”)方向演化;④县城区的极化发展特征首先不断增强,然后逐渐减弱;⑤城乡聚落规模结构的不均衡性日益显著,但不均衡性的变化速率先增加后减小。从空间结构来看:①空间集聚程度和联通程度不断增强,最大斑块在空间分布格局中的地位不断凸显;②空间分布密度不断减小,以县城区、重点镇区的周边空间变化为主;③空间分布中心逐渐远离几何中心,向县城区方向移动,且移动速度不断加快;④空间聚类特征日益显著,热点集聚区面积不断扩张,热点中心数量不断增加;⑤城乡聚落空间结构从“单中心”逐渐向“双中心”、“多中心”方向演变。(3)提炼出县域城乡聚落体系的“四轮”驱动机制。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出地理环境、城镇化、经济发展、交通网络、制度与管理等主要因素对城乡聚落体系演化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城乡聚落体系的驱动机制:经济发展、城镇化、交通网络、制度与管理四种重要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四轮”驱动系统,并遵循空间组织规律和“结构—功能”相互适应规律,推动城乡聚落体系从低水平向高水平方向演变,并且驱动结果对驱动过程具有一定的反馈作用。(4)总结出城乡聚落体系演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城乡聚落体系的演化过程中存在城乡聚落空间持续扩张、面临制度和政策困境以及缺少系统化规划指引等问题,在坚持城乡聚落有机整体的系统观、城乡融合发展理念等原则的前提下,提出四种优化策略:加强城乡聚落体系优化的理论研究、完善城乡聚落体系的制度建设与规划管理、推动城乡聚落的自我更新、探索城乡聚落体系优化重构的多元模式。本研究的创新点如下:(1)将研究视角拓展至城乡聚落体系,聚焦微观尺度的自然聚落,构建了县域城乡聚落体系的定量评价方法,揭示了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江苏省县域城乡聚落体系的演化路径。(2)通过深入解析经济发展、城镇化、交通网络、制度与管理等影响城乡聚落体系演化的主要因素,提炼出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县域城乡聚落体系的“四轮”驱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