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形理论的非饱和土水力特性及滞后效应模型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8090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岩土工程中,对于非饱和土水力特性的描述主要基于两个本构关系:土水保持曲线与相对渗透系数曲线。而在大部分非饱和土水力特性的分析模型中,土水特征曲线与渗透系数曲线的建模通常是基于土壤孔隙尺度的毛细管作用和流体的粘性流动。然而由于土壤孔隙空间的复杂性及其水力行为的多变性,对于这两个本构关系的精确建模仍存在巨大挑战。本文以非饱和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水力荷载下土壤的细观物理行为为基础,紧密围绕土壤孔隙结构特性、土壤聚团持水特性及孔隙流体的输运特性等这些土壤水力行为的核心物理特性,重点研究了非饱和土的土水特征曲线和渗透系数曲线两大本构关系及其滞后效应的物理建模并导出了具体的本构方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通过分析土壤孔隙微观结构和尺寸分布特征,总结了6种不同的孔隙尺寸分布函数,并结合土壤持水规律和Young-Laplace方程,建立了具有不同孔隙尺寸分布函数土壤的水保持曲线方程。揭示了土水保持曲线受控于微观孔隙分布的物理事实,描述了土壤微观结构的持水特性。引入分形理论,建立了具有孔喉结构的分形毛细管模型,其可以从细观物理层面反映水保持曲线的滞后效应。导得的基于分形理论的水保持曲线模型能够通过分形维数较为直观的反映孔隙尺寸分布、孔隙迂曲度和孔喉尺寸对非饱和土持水特性的影响。利用模型对不同水力路径下的试验数据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分形毛细管模型能够良好的预测干燥路径与湿润路径下土壤的持水特征及其滞后效应。
  (2)建立了基于不同水力路径下孔隙胀缩的全路径土水保持曲线滞后模型,揭示了不同水力荷载作用下孔隙空间结构演变的物理规律。该模型以试验结果为依据,通过分别分析机械荷载、水力荷载作用下土水保持曲线的共性与差异,确定了水力荷载下土壤孔隙的演化特征,进而建立基于孔隙胀缩的持水曲线滞后增量方程,并采用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模型可以较好的预测任意路径扫描曲线及主干湿曲线。此外,基于数据分析还可得到相应土壤孔隙的胀缩演化规律,从而量化了土壤在水力荷载作用下孔隙微观结构的胀缩行为。
  (3)在层流的假设下,建立了非均匀孔隙中两相流的相对渗透率广义统计模型。通过引入孔隙非均匀因子,扩展了适应于饱和土的达西定律和针对非饱和土壤的白金汉-达西定律,进而通过分析流体输运特征并结合Hagen-Poiseuille定律导出湿润相和非湿润相的非饱和土广义相对渗透率模型。该模型可以通过嵌入任意非饱和土壤的孔隙尺寸分布函数而导得具体渗透模型。本文以孔隙尺寸分布的分形尺度定律为例,建立了非均匀孔隙中两相流的相对渗透率的分形模型和蒙特卡洛模型,并使用不同湿润相-非湿润相体系(包括水-空气、水-蒸汽、水-氮气、水-油、油-气体系)的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分形渗透率模型可较好地描述不同流体体系的输运特性。此外与VG-M、BC-M模型对比发现,本文模型克服了VG-M、BC-M模型对数据预测普遍偏大的缺点,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基于孔隙的非均匀性,建立了湿润相和非湿润相相对渗透率的滞后模型,该模型较好的揭示了非均匀孔隙中流体输运滞后特性的本质,即滞后效应对自变量的依赖性,以供工程设计参考。
其他文献
容器(Container)技术作为一种轻量级虚拟化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关注,并成为云环境的主要部署模型之一。在云计算(Cloud Computing)领域,基于容器技术形成了新型服务模式:容器即服务(Container as a Service,CaaS)。在CaaS服务模式下,容器运行在主机所托管的虚拟机中。由于云环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云数据中心可能会出现高能耗、资源利用率低下、服务水平协议
学位
从单张人脸图片进行三维人脸重建在计算机视觉和计算机图形学领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在人脸矫正、人脸识别、人脸表情迁移、人脸对齐等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所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三维人脸重建。  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的不断发展,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传统方法相比,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方法泛化性能好、速度快,显著提高了三维人脸重建的质量和效率。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方法通常需要大量
针对高密度建筑外部空间较少考虑观景效果、利用率低、活动不便、吸引力差的问题,通过对人群活动的分析,提取行为轨迹和分析行为活动特征,进而对人群行为和建筑外部空间关系进行研究。本文选取实例分析,对天津市西北角回民社区进行研究,在对人群行为分析的过程中,运用行为注记等观察法,并结合访谈和问卷的方法对人群性别与年龄的差异性、行为活动时长与活动方式的差异性、活动时间差异性以及活动空间的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并
论文针对陕北黄土沟壑区县城公园绿地规划和建设中存在的现状公园绿地水平低下、相关规范标准适应性不足、现行布局方法难以适用等急待解决现实和理论问题,基于地域适宜性理念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公共设施配置理念,深入调研并充分结合该地区县城地域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空间形态以及公园使用人群等方面的特征,分别从以下方面展开研究。  第一,公园绿地类型研究。在现有公园绿地分类标准的框架下,针对研究地区县城与周边
学位
针对砂-黏性土层浅埋盾构隧道的横向稳定性问题,采用复合体积损失模型和相应的复变函数解,建立连续上界极限分析理论模型并利用数值迭代或智能优化算法,计算隧道横向失稳的最不利滑移线位置和维持隧道稳定的必要支护压力;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并与已有文献中的其他理论解和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所建模型和求解方法的合理性。主要研究内容和主要结果如下:  (1)针对纯黏土地层浅埋盾构隧道采用‘收敛-椭变-竖移(
随着城市地铁隧道以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目前一批批的浅埋暗挖地铁隧道项目随之发展起来。针对上软下硬岩体中随机分布节理对浅埋大跨隧道松动压力和分布特征的影响问题,论文采用理论研究、数值模拟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开展系统研究,总结分析围岩压力的统计分布特征,为隧道的可靠度设计奠定基础。论文得出以下创新性成果:  (1)针对上软下硬岩质地层特点,开发编制了一套能够实现多组不同密度的随机节理裂隙网络的
盾构在城市地层中掘进时,核心任务是保证施工过程的自身安全和周围环境的安全,鉴于城市环境对地层变形的敏感性特点,因此确保环境的安全尤为重要。盾构常在土层叠落、土质复合的的地层系统中实施掘进,地层系统中常赋存着密集分布的既有结构物。盾构掘进时,土体经历着复杂的加卸载过程,土体及周围环境结构经历着复杂的、动态的相互作用。土体变形从产生、传播到与结构物的相互作用,施工效应实现了从源头到端头的传播与发展。如
学位
近些年,随着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极端恶劣天气的频发,许多城市连续遭受强暴雨的袭击,引发了严重的城市内涝。城市内涝的频繁发生不但对城市公共安全和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并且困扰着城市居民工作和生活秩序的运转,一个城市一旦发生内涝,整个城市几乎陷入瘫痪。本文基于此背景,综合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低影响及人工智能治理理论、应急管理理论,对我国城市的内涝现状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文章的研究内容在于
学位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地铁隧道工程建设的规模与日俱增,极大的方便了人类的出行。随着地铁隧道使用年限的增加,大部分隧道己经进入养护和维修阶段。隧道修建及运营过程中,会受到围岩压力的变化、周边荷载的扰动、车辆的振动等影响,隧道管片表面将会出现裂缝。裂缝的出现不仅会导致管片内部钢筋腐蚀、表面混凝土脱落,进而降低隧道承受外荷载的能力,对行车安全造成隐患。因此,地铁隧道裂缝等病害的及时检测与维护对
工程建设的进步不仅体现在建筑技术的提升上,其建筑材料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虽然建筑技术的发展紧跟时代的发展,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建筑材料必须跟上技术的发展。柱作为工程建筑的支撑结构,如果在能够控制成本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去选择高强度材料并合理利用,对建筑结构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柱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并对所设计试件进行力学性能分析,研究其受压承载能力以及运用新型材料与普通建筑材料相结合的合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