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设计符合跖腱膜解剖形态及针刀医学理论指导并且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的针刀治疗跖腱膜炎的术式。方法1.跖腱膜尸体解剖解剖5具(男3具,女2具)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足标本(10侧)。自内外踝下端连线至足底跖趾关节处,逐层分离皮肤、皮下组织、浅筋膜、跖腱膜、踇展肌、趾短屈肌、小趾展肌、趾方肌、足底长韧带、以及足底内外侧神经血管等,观察跖腱膜分布、跖腱膜的起止点及其与周围组织毗邻关系。分别以跟骨结节前侧的内、外侧突为参考点,观察跖腱膜与周围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并用游标卡尺(精确度0.02nnu)测量跖腱膜厚度、宽度及足底神经、血管束离跖腱膜起点内、外侧缘的距离。2.文献研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和分析中西医学及传统针刀疗法对跖腱膜炎的病因及病理机制的不同认识。3.临床应用筛选50例跖腱膜炎患者(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8-70岁,病程6个月-18个月。按照患者的就诊顺序,随机将其分为两点法治疗组(25例)和压痛点对照组(25例)。两点法治疗组采用新设计的术式治疗,治疗1次;压痛点对照组采用针刀压痛点治疗,治疗1次。治疗结束后一周及3个月后随访评价疗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主要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情况,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跖腱膜起点处宽度的平均值为24.76mm;厚度平均值为(中间部:2.74mm;内侧部:2.02mm;外侧部:1.44mm)。跖腱膜在跟骨结节内侧突附着处的内、外侧缘距足底神经、血管束的距离的平均为(内侧:12.40mm;外侧:10.12mm)。2.结合跖腱膜解剖形态及针刀医学对跖腱膜炎的病因病理机制的理论指导,设计了针刀两点松解法治疗跖腱膜炎的术式,即针刀松解跖腱膜起点处的中央部和内侧部。3.疗程结束后一周压痛点对照组痊愈率(24.0%);两点法治疗组痊愈率(52.0%),两组临床基本痊愈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疗程结束后一周,两点法治疗组的近期痊愈率优于压痛点对照组。三个月随访时,两组受试者均有脱落(见表12),经统计学检验(p>0.05),无明显著统计学意义;三个月随访时压痛点对照组痊愈率(13.0%),总有效率(65.2%),两点法治疗组痊愈率(79.2%),总有效率(95.8%),两组临床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p<0.01),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可认为两点法治疗组的远期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压痛点对照组。在压痛点对照组两组数据组内比较中发现:三个月随访时与疗程结束后一周临床总有效率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在三个月随访时压痛点对照组总有效率(65.2%)明显低于疗程结束后一周的总有效率(92.0%),表明在三个月随访时,针刀压痛点治疗跖腱膜炎的疗效果是低于疗程结束后一周的治疗效果,且疗效似乎是随着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然而在两点法治疗组两组数据组内比较中发现:虽然两组数据的总有效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两组数据的痊愈率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在三个月随访时两点法治疗组痊愈率(79.2%)明显高于疗程结束后一周痊愈率(52.0%),说明三个月随访时,针刀两点松解法治疗跖腱膜炎的治疗效果高于治疗结束后一周的治疗效果,且疗效似乎是随着时间延呈上升趋势。综上表明:对传统针刀疗法比较,针刀两点松解法治疗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且远期疗效更好。结论针刀两点松解法治疗跖腱膜炎的术式设计,是以跖腱膜的局部解剖为基础,以针刀医学基础理论——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及针刀闭合性手术理论为理论指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