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中的元老,他对绘画的纯粹图像因素颇感兴趣,从而有意忽视了叙事性和象征性。关于反叙事这个话题,我是基于巴塞利兹“不想画文学性的情节绘画”,“对象不表达任何意义”等表述中获得的,文章谈及的反叙事是针对绘画而言的,反对文学叙事或意义探讨,是关于绘画媒介自身特质的研究。 纵观巴塞利兹的60年代的创作历程,他的颠倒主体绘画是他既反抽象又反叙事的理念践行的结晶。巴塞利兹从创作之初就介入主题来反对抽象绘画,并且始终坚持“自创的具象绘画”,但这些绘画中的大部分有明显的反叙事倾向。对于60年代巴塞利兹的绘画整体趋向是:有具象介入的反叙事性绘画,这种绘画的反叙事性体现在:上世纪60年代前期“模糊形象”的反叙事、60年代后期的“断体”画的半抽象的反叙事性,60年代末颠倒画的反叙事反抽象。文章主要探讨战后德国文化处境,主要针对于“具象介入”的艰难处境,来具体分析巴塞利兹介入具象来反抽象的处境、缘由及方式。以反叙事的角度梳理了巴塞利兹60年代的创作历程,包括每个阶段绘画的语言特征、反叙事性、反叙事缘由,来进一步分析颠倒画形成的内因和其智慧性。值得一提的是巴塞利兹在60年代中期创作了具有叙事性的“英雄”系列,“英雄”的介入叙事是反叙事理念得以澄清的中间环节,当此类作品达到一种量时,巴塞利兹却转向了反叙事,创作了“断体”画,坚定了绘画的反叙事立场,创作了极富个人特色的颠倒画。相比之前的作品,巴塞利兹颠倒画是最彻底的反叙事和反抽象的方式,它以视角反常干预和日常题材的描绘体现了其彻底性。 谈到颠倒画的语言特征和价值,巴塞利兹的颠倒画是写实与表现,具象与抽象的集合体。颠倒画的历史价值体现在:视角的反常干预是史无前例的,他打破了传统的“常识性”的主体颠倒和对常见的颠倒事物的描绘。颠倒画是改变了传统的写生作画方式,这种以新的理念介入绘画的方法和实践,具有它的历史意义。颠倒画保持了笔触的粗野特征来反精雅,笔触在颠倒画中的价值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偶然性的增加,画面中经常出现“修复”的迹痕,这种形态的笔迹更符合当代审美和当下生存体验。文章最后还谈到了颠倒画的反叙事性和其纯粹性,颠倒画是对“情节性”绘画的颠覆和“描绘性”绘画的反驳,它的反叙事性不但没有牺牲掉具象,而且具有写实特征。关于纯粹性问题我谈到了:绘画的反叙事本身就是其纯粹性的体现,颠倒画呈现的强烈反叙事特征也体现了其语言的纯粹性。颠倒画形成是一种“事后的逻辑”,是解决怎么画下去的问题,关于它的社会效益和历史价值作者是较少预计的。正如巴塞利兹所说的,直到自发的把《森林》倒着画完才知道发生了什么。颠倒画和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原则上没有较大的关联,它的写实倾向和排斥联想与表现主义有所区别,其属于巴塞利兹个人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