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气象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多发趋势,地区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最高湿度、最低湿度屡屡被打破历史记录。全球变暖、平均气温上升,导致干旱、森林火灾多发,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象事件如寒潮、热浪发生次数增多,人们愈发关注关于极端气象事件对健康的影响[1]。已经有很多流行病学研究证据表明极端温度能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加重或死亡,但关于极端气象事件(寒潮、热浪、极端湿度)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较少。由于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寒潮和热浪的定义,且各个国家、地区之间气候条件、地理因素、经济文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之前关于寒潮、热浪、湿度相关的健康研究多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结论不能直接适用于我国。目前我国关于寒潮、热浪的健康研究集中在死亡率方面,尚无研究探讨寒潮、热浪对心血管疾病住院的影响,关于极端湿度的健康研究数量极少,且之前的研究观察对象的样本量较小[123],来源于一家或数家医院,研究时间较短,往往不能代表该地区真实的发病或死亡情况,使用的统计方法不甚合理,不能很好地控制混杂因素的作用,也不能很好地反映环境暴露因素健康效应的滞后性,忽略了环境暴露因素与健康结局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真实性和可靠性得不到保障。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有着优秀的医疗机构和完善的电子病历上报系统,能最大限度保证数据的质量。北京具有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类型具有代表性和研究意义。北京作为中国的一线城市,关于极端气候的健康效应的研究甚少,尚无关于极端气象事件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相关性的研究,进行这项研究有利于为北京市公共卫生决策、疾病预防控制、气象预警系统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减少气候变化为社会带来的健康和经济损失。目的本研究首次在北京市探讨寒潮、热浪、极端湿度对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的影响。包括:(1)探讨多种定义下的寒潮、热浪对AMI的单日滞后效应和累积滞后效应的差异,通过对多种定义分别进行模型拟合,探索北京市对于AMI发生最突出的寒潮和热浪定义;(2)在寒潮、热浪的最优定义下,定量评估寒潮、热浪对AMI的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并探讨寒潮、热浪的易感人群;(3)探讨不同湿度指标下极端湿度对AMI的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探讨易感人群,定量评估极端湿度对AMI的累积效应。方法本研究运用时间序列的研究设计,收集整理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北京市AMI患者住院电子病历,并从北京市气象局获得并整理研究区间内的日平均温度(Daily mean temperature,Tmean)、日平均相对湿度(Daily mean relative humidity,RHmean)、日最大相对湿度(Daily maximumrelativehumidity,RHmax)、日最小相对湿度(Daily minimum relative humidity,RHmin)、日平均气压(Daily mean airpressure,APmean)等气象资料,从北京市环保局获得同时期的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数据。使用一个带有准泊松回归的分布滞后模型(distributed lag model,DLM)来评估不同定义下的寒潮、热浪对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的单天滞后效应和累积滞后效应,并按不同性别组和不同年龄组分别进行分析。根据不同定义下的寒潮热浪的效应大小和模型拟合结果,确定北京市对于发生心梗最突出的寒潮热浪的定义。在最突出的寒潮热浪定义下,分别计算寒潮和热浪导致的AMI住院的超额危险度和累积超额危险度,并探讨新定义下的易感人群。使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lagnon-linearmodel,DLNM)探讨极端湿度对AMI住院的效应。为了探讨极端低湿度和极端高湿度对AMI住院效应的差异,选取湿度指标的第1百分位数、第10百分位数、第90百分位数、第99百分位数定量评估极端湿度的累积效应。为了探讨极端湿度的易感人群,分别在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组分析了极端湿度的单天滞后效应和累积滞后效应。结果寒潮和热浪均能增加北京市人群AMI住院的风险,且寒潮和热浪对AMI的住院都存在滞后效应,这种效应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群中存在差异,寒潮和热浪对AMI发病住院的影响存在差异。在阈值为日平均温度第5百分位数持续时间至少为2天的寒潮定义下,寒潮发生当日并未引起人群和各个亚组人群AMI发病住院的风险增加,总人群是在滞后3天时出现发病风险的显著增加,能持续至寒潮发生后第16天,寒潮引起总人群AMI发病住院的21天累积发病风险比非寒潮期增加了 28.6%(95%CI:11.8%-47.8%)。在阈值为第90百分位数且持续时间为2天或以上的热浪的定义下,热浪发生当日即可引起总人群AMI住院风险升高,比非热浪期增加了 1.6%(95%CI:0.1%-3%)。热浪引起总人群AMI的21天累积发病风险比非热浪期增加了 21.9%(95%CI:10.1%-35%)。男性和65岁及以上人群对寒潮、热浪均敏感。本研究发现极低湿度和极高湿度都能引起总人群AMI住院风险增高。第1百分位数的RHmean能引起总人群21天累积发病风险增加28.6%,而RHmin、RHmax均未发现极低湿度引起AMI发病风险增加。第90百分位数的RHmean能引起0-21天累积风险增加15.4%,当湿度进一步增大效应值也增大,第99百分位数的RHmean能引起0-21天累积风险增加23%。在极高湿度下,RHmin对AMI的效应大于RHmean的效应,第99百分位数的RHmin能引起21天累积风险增加30.5%。与女性相比,极端湿度对男性AMI的发病风险影响更大,女性只对极低湿度敏感。65岁及以上人群更易受极低湿度影响而导致AMI发生。结论寒潮、热浪、极端低湿度、极端高湿度均能增加北京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风险。男性和65岁及以上人群对寒潮和热浪都敏感。男性对湿度更敏感。65岁及以上人群对低湿度更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