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一农村社会在经济发展、城乡制度改革变化的过程中,大量人口外流,导致农村人口稀疏,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不足,出现“空心化”现象,老人、儿童等被留在了农村,形成新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这些弱势群体长期与家人分离,无法获得及时的家庭照顾,从而导致老人产生孤单感、精神空虚、日常生活不便等问题,儿童则出现家庭教育缺乏、辍学或学习困难等困扰,严重影响着农村社会的发展,也制约着外出人群的家庭发展。因此,关注对农村留守人群的服务,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要。目前国内的学术界虽然对农村社会工作已有不少的研究,但是仍缺乏清晰一致的认识,尤其缺少对具体实务过程的考察,服务过程中到底怎样运用和转换不同的社会工作服务策略,仍然众说纷纭,模糊不清。所以,本研究针对农村社会工作这一现状开展研究,希望能够给社会工作者寻找中国本土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策略提供有益的经验。本研究以优势视角为研究的理论框架,采用个案研究方法,运用文献法、访谈法和观察法收集研究资料,以XM市T机构的D项目为研究个案开展跟踪研究。研究发现:1.社会工作者介入农村社区的服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主要采取保障性服务到增能服务再到资产建设为本的服务;2.农村社会工作在不同阶段需要通过转换不同的专业工作方法来实现策略的转换,第一阶段注重个人问题解决,采用个案工作和社区工作,第二阶段注重与同伴群体的互助,采用小组工作方法,第三阶段注重社区参与,支持社区建设,采用社区活动的方法;3.农村社会工作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介入策略主要是由三个原因导致:服务对象希望实现的目标、需求以及介入背景,依据的是从需求导向到资产为本的基本逻辑。本研究的结论将有助于社会工作者探寻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策略和途径,丰富资产为本的农村社会工作的服务经验。不过,囿于笔者的研究能力和选择的研究方法的局限,本研究还有很大的不足,虽在一定程度上归纳总结了实务中的发展模式,但讨论分析不够全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也将成为之后的努力方向。本研究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导论,介绍研究背景、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提出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是:1.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的不同阶段采取了什么策略?这些不同阶段的介入服务策略是如何转换的?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2.不同阶段间服务介入策略的服务逻辑是什么?如何的转换?为什么?第二章为文献回顾,分别从农村发展状况、农村社会工作、资产为本社区发展理论介绍相关的研究,明确本研究的焦点是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策略及其背后的服务逻辑;第三章为研究的理论框架,重点介绍了优势视角理论的发展脉络、主要概念以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第四章为研究方法,重点阐述研究方法的选择,并且介绍本研究所采用的个案方法和研究对象;第五章为研究发现,通过对T机构D项目的个案研究,发现农村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转换方式和转换原因;第六章研究讨论,在研究发现的基础上,分析本研究中农村社会工作服务介入的基本逻辑,以及提出对农村社会工作的建议;第七章为总结,分别介绍了本研究的结论和本研究存在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