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体侵彻/贯穿钢筋混凝土靶机理与弹道轨迹研究

来源 :北京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bcz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筋混凝土靶的侵彻/贯穿研究可为钻地武器有效发挥毁伤作用以及钢筋混凝土结构有效承担防护功能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本文以素混凝土靶侵彻/贯穿的相关研究为基础,利用实验对比、理论建模、计算分析等方法,围绕弹体侵彻/贯穿钢筋混凝土靶机理与弹道轨迹开展研究。(1)开展计及钢筋效应的对比侵彻实验研究;钢筋因粘结作用实现对混凝土整体约束并带来间接侵彻阻力,钢筋因与弹体碰撞带来直接侵彻阻力,埋深较浅的首层钢筋网可减小弹体开坑深度,着靶位置和配筋方式将影响弹体侵彻受力;总结钢筋的影响,完成弹体侵彻/贯穿钢筋混凝土靶机理分析。(2)将钢筋混凝土当作复合式均匀材料,以韧度为桥梁将配筋率引入本构方程,推导修正钢筋混凝土空腔膨胀理论,反映配筋率变化对钢筋间接阻力的影响;基于实验数据回归分析,建立考虑弹体质量、初速度、首层钢筋网埋深影响的开坑深度模型;结合理论与模型共同提升钢筋混凝土靶侵彻深度与弹体过载的计算精度。(3)将钢筋混凝土当作组合式结构材料,结合钢筋动态响应、弹体着靶位置、同时与两层钢筋作用分析,建立较为完备的、可反映着靶相对位置及钢筋配置细节对侵彻深度和弹体过载(脉冲式峰值凸出)影响的刚性弹体正侵彻钢筋混凝土靶阻力模型。钢筋间接和直接侵彻阻力的比重随具体弹靶初始条件而不同,配筋率提高将降低侵彻深度,相同配筋率细直径配筋方式往往更有利于靶板防护,当弹体直径/网眼尺寸>2时,因弹体着靶位置不同造成的侵彻深度差异可忽略。(4)整理并对比分析现有经验公式,建立修正的Forrestal半经验侵彻计算公式以及修正的Chen靶板正贯穿计算公式,综合考虑钢筋对开坑深度、贯穿塞块、间接阻力、直接阻力的影响,无需迭代运算便可快速给出因着靶相对位置不同造成的弹体侵彻深度/贯穿余速上下限。相同配筋率细直径小网眼配筋时的平均侵彻深度/贯穿余速相对较低,随着弹体直径/网眼尺寸比值增大,因着靶位置不同而造成的侵彻深度/贯穿余速差异明显减小。(5)通过引入首/末层钢筋网埋深建立钢筋混凝土靶正/背表面自由面效应模型,通过钢筋离散、坐标转换以及钢筋动态响应分析建立钢筋对弹体的碰撞作用分析模型,进而结合微分面力法与钢筋混凝土空腔膨胀理论,编制刚性弹体侵彻/贯穿有限厚钢筋混凝土靶的弹道预测程序。首层钢筋网埋深越浅对自由面效应的削弱作用越明显,钢筋对弹体的直接碰撞可加剧或抑制弹体偏转,钢筋的加入使弹道轨迹和各运动参量的变化趋于复杂化。完成初速度、质心位置、倾角/攻角、着靶位置、弹体尺寸、配筋方式等主要弹道影响因素的讨论与分析,尤其是对于弹体质量和转动惯量较小且靶板配筋率较高、钢筋直径较粗、强度较大、分布较密的情况,钢筋将通过直接碰撞给弹体侵彻/贯穿弹道规律带来随机性。
其他文献
被动寻的导弹通过敏感目标反射或辐射的能量形成制导指令,具有生存力强与效费比高等优点。为了满足现代化作战对制导精度和打击效能的需求,考虑打击落角和打击时间等约束的先
量子点(quantum dot)是由有限个原子构成的低维纳米材料。将传统的体半导体材料尺寸降为纳米尺度,并以量子点的结构形态表现后,材料在物理、光电、化学等多方面的特性将得到显
大型索网结构因具有质量轻、收纳率高、热稳定性好和展开后刚度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空间可展开天线结构。由于质量轻、尺寸大,受到扰动后这种结构很容易产生振动并且难以在
对于二冲程内燃机而言,换气过程的优劣至关重要。与四冲程内燃机具有独立的进排气冲程不同,二冲程内燃机的换气过程是通过进排气压差使新鲜充量进入气缸完成缸内废气的置换过
单兵体征监测系统可实时将士兵的健康、温度负荷、伤情及疲劳状态通过无线网络发送给给医务兵或指挥员,用于士兵健康状态分类、评估、治疗和后送过程中生命体征监测,对战斗部
城市环境将成为未来作战的中心舞台。在城市地区进行的非平衡对抗,对军事规划者来说是一个挑战。适时的进行侦察、监视和目标捕获(RSTA)是在城市环境作战最重要的问题。可抛
由于打击精度高、射程远、隐蔽性好等特点,潜射武器备受各军事强国的重视。近年来,为了减小潜基导弹的出水载荷,国内外均发展了通气状态下的出水方式,以此来改善弹体在出水过
生物膜融合是众多生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神经传导、药物释放等。但融合过程的分子机制还不完全清楚。本文主要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研究融合过程中膜结构的演化及其分
离子光学系统(离子发动机栅极)是离子发动机的关键部件。它们由电偏置的多孔栅格组成,通常为两个或三个(屏幕栅极、加速器栅极和减速器栅极),其作用是提取并加速离子发动机放电室
材料动态本构模型和数据是面向高端制造的先进数据库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加工技术以高速、高精度以及新型难加工材料为典型特征,尤其随着以第三代高强钢为代表的高强度钢、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