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代谢综合征(metablic syndrome MS)是以胰岛素抵抗(IR)为核心,以中心性肥胖、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随着肥胖患者日益增加,MS发病率已经达到流行病的趋势,被公认是一个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卫生问题。中心性肥胖又称腹型肥胖,是指脂肪主要积聚于腹部或腹腔内脏器的肥胖,又称内脏型肥胖。脂肪过度沉积于内脏,可引起血浆游离脂肪酸(FFA)增高、促进肝糖异生、使脂肪因子和炎性因子释放增多,从而引起IR和糖脂代谢异常,进一步导致各种代谢紊乱。由此可见腹型肥胖是其他代谢紊乱的促发因素,如何有效控制内脏脂肪过度沉积、逆转代谢紊乱是从源头上防治代谢综合征的重要手段之一目的:本课题通过研究针刺带脉穴对代谢综合征大鼠体重、腹围、进食量及糖脂代谢紊乱的调节作用,以及对内脏脂肪组织中PPARy、PPARβ/δ基因与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针刺带脉穴对代谢综合征大鼠的防治作用以及相关机制研究。方法:实验共分为三部分:(1)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的建立: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7周龄SD大鼠12周,建立代谢综合征模型。将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15只,给予普通饲料;模型组45只,给予高脂高糖饲料喂养;针刺预防组(以下简称预防组)15只,同模型组给予高脂高糖饲料喂养,同时针刺双侧带脉穴并连接电针,每日一次,每次留针20min。12w末,选取符合腹围增大,体重较正常组增加20%以上,伴有胰岛素抵抗(IR)或/和空腹血糖(FBG)升高、HDL-C降低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等其中两项者,判定为MS大鼠模型复制成功。(2)针刺带脉穴防治MS腹型肥胖大鼠疗效观察:将造模成功的18只MS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与治疗组,每组9只。治疗组开始针刺治疗,具体方法同预防组大鼠,共针刺干预4w。实验期间动态检测各组大鼠基础指标,包括进食量、体重、腹围、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清胰岛素(FINS)、血清游离脂肪酸(FFA)、内脏脂肪重量及重量比,计算HOMA-IR指数与Lee’s指数,观察针刺带脉穴对代谢综合征各组分的影响。(3)针刺带脉穴对MS腹型肥胖大鼠内脏脂肪PPARγ、 PPARβ/δ的调节:针刺带脉穴干预结束后,采用RT-PCR检测大鼠内脏脂肪组织PPARy、 PPARβ/δ基因的相对表达情况,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内脏脂肪组织PPARγ、PARβ/δ蛋白表达,从分子水平探讨其防治代谢综合征的可能机制。结果:(一)实验一1空白组与模型组比较,空白组大鼠体重、腹围、FBG、FINS、HOMA-IR、TG、TC、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尸<0.01)。2预防组与模型组比较,预防组大鼠体重、FINS、HOMA-IR较模型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5,P<0.01);腹围、FBG、TC、TG及LDL-C比模型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DL-C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3预防组与空白组比较,预防组大鼠腹围、FINS、HOMA-IR, TC、LDL-C比空白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进食量较空白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重、FBG、TG、HDL-C较空白组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二)实验二1针刺带脉穴干预4周,治疗组大鼠体重、腹围、进食量、Lee’s指数、内脏脂肪重量及重量比、FBG、FINS、HOMA-IR、TG、TC、LDL-C、FFA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2针刺带脉穴干预4周,预防组体重、腹围、进食量、身长、Lee’s指数、内脏脂肪重量及重量比、FBG、FINS、HOMA-IR、TG、TC、LDL-C、FFA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3针刺带脉穴干预4周,预防组进食量较空白组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FBG略低于空白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Lee’s指数、内脏脂肪重量及重量比、FINS、TC、FFA高于空白组,HDL-C低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体重、HOMA-IR, TG、LDL-C较空白组略有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尸>0.05)。(三)实验三1针刺带脉穴干预4周,治疗组大鼠内脏脂肪组织PPARγ与PPARβ/δ基因相对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1)。2针刺带脉穴干预4周,预防组大鼠内脏脂肪组织PPARγ与PPARβ/δ基因相对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但无统计学意义(尸>0.05)。3针刺带脉穴干预4周,预防组大鼠内脏脂肪组织PPARγ与PPARβ/δ基因相对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针刺带脉穴干预4周,治疗组大鼠内脏脂肪组织PPARγ与PPARβ/δ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针刺带脉穴干预4周,预防组大鼠内脏脂肪组织PPARγ与PPARβ/δ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略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6针刺带脉穴干预4周,预防组大鼠内脏脂肪组织PPARγ蛋白表达水平较空白组降低,差异显著(尸<0.01);PPARβ/δ蛋白表达水平低于空白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带脉穴具有降低MS大鼠体重、腹围、进食量、FBG、FINS的作用,同时可以减少内脏脂肪堆积、降脂并减轻大鼠胰岛素抵抗。2早期针刺带脉穴干预预防组大鼠,可改善其体重、腹围、内脏脂肪含量及重量比、糖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说明针刺带脉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作用之一可能是通过减轻大鼠体重、腹围、内脏脂肪堆积并改善胰岛素抵抗而实现。3针刺带脉穴可以上调治疗组大鼠脂肪组织PPARγ基因与蛋白的相对表达,可能与激活脂肪组织中脂联素、抵抗素等细胞因子,促进脂肪细胞分化与凋亡;促进棕色脂肪细胞线粒体膜上UCP1的表达,使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有关。4针刺带脉穴可以上调治疗组大鼠脂肪组织PPARβ/δ基因与蛋白的相对表达,可能与被激活的PPARβ/δ作用于瘦素及瘦素受体结合的环节,进而抑制NPY的作用,减少大鼠摄食量并促进产能,并抑制白色脂肪组织中脂蛋白脂酶(LPL)的活性促进机体脂质的分解,减轻体内脂肪的堆积有关。5针刺带脉穴对预防组大鼠脂肪组织PPARγ与PPARβ/δ基因及蛋白量的表达无明显作用,提示针刺带脉穴对MS的预防作用可能不是通过调控机体PPARs信号通路上PPARγ与PPARβ/δ的表达而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