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急性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急诊与住院原因,常指直肠温度≥38℃,持续时间不超过1周。尤其对于年龄小于5岁患儿,及时判断急诊发热病因和正确治疗有利于降低患儿病死率。急性发热病因常与感染性疾病有关。虽然大多数为病毒感染,具有自限性,不需要特殊处理,但是一些以发热为首要症状的严重细菌感染(如尿路感染、肺炎、败血症等),不及时治疗将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对于小儿发热,如何才能快速、准确判断感染类型是临床医生所面对的难题。病原学是判断感染性疾病的金标准,但检出率低,故临床上常用一些生物学指标如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WBC)、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 CRP)、前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等生物学指标来判断是否为细菌感染及感染轻重。CRP费用比PCT低,预测发热患儿细菌感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WBC,且具有方便、快速的特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众多研究表明病毒性感染时CRP浓度一般波动于20-40mg/L,而细菌感染具有高浓度CRP,其中严重细菌感染CRP浓度更高大于50mg/L。因此,对于发热伴高CRP患儿,临床医师往往会倾向于早期使用抗生素来降低死亡率,但如何经验性地使用抗生素会面临着如下的挑战:选择何种抗生素?是否CRP越高,需选择越高级的抗生素?另外,一些病毒(如腺病毒、麻疹病毒等)等非混合性病毒感染性疾病CRP浓度超过100mg/L,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风湿性关节炎、肿瘤等非感染性疾病也具有高浓度CRP的特点。因此,为了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我们对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儿科因急性发热入院且CRP≥50mg/L的患儿的病因分布及病原学进行分析,并初步分析目前儿科临床医师对发热、高CRP患儿的抗生素使用情况及是否抗生素级别的选择与血清CRP浓度有关,为早期合理使用抗生素过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调查2011年1月-2011年12月因急性发热入院且CRP≥50mg/L(年龄介于1m-14岁)的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儿科各病区的住院患儿资料,根据各病区最后确诊病因为依据,将根据最确诊病因将分为感染性疾病组和非感染性疾病组,再将感染性疾病组分为明确感染灶组和未明确感染灶组,分析各组病因分布及病原学构成;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月份及血清CRP浓度进一步分析疾病组及各种病因构成;根据不同科室分析抗生素使用情况,按不同血清CRP浓度分析抗生素选择是否存在相关性。数据统计由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病因及病因构成采用描述性统计;不同组的疾病构成比的比较线性关系比较及采用X2检验,多样本均数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本组480例患儿中明确感染灶组310例,64.6%(95%CI:60.0-69.0);未明确感染灶组125例,26.0%(95%CI:22.3-29.8);非感染性疾病组45例(9.4%,95%CI:7.1-12.1)。明确病因23种,前3位病因依次为化脓性扁桃体炎占22.5%(108/480,95%CI:18.8-26.2)、尿路感染占14.0%(67/480,95%CI:11.0-17.1),川崎病占7.1%(34/480,95%CI:5.0-9.6)。①各疾病组均发好于1月~3岁组依次为69.7%,68.0%,73.3%,三组疾病在不同年龄段分布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x2=1.287 P>0.05。②常见的病因在不同年龄段构成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x2=80.386 P<0.05),多数病例集中在1月~3岁组249(70.1%);各年龄段内中1月~3岁组最常见病因为尿路感染(62例,占18.6%);~6岁和~14岁组则以化脓性扁桃体为常见病因(33例,40.0%)和(20例,31.8%)。③各疾病组中在不同季度分布无统计学差异(x2=7.454 P>0.05,多数病例集中在了第二季度(212,44.2%);前三位病因却有各自的好发时相,其中化脓性扁桃体炎在好发于5、6月,尿路感染、川崎病则以7、8月为著,其他疾病在不同月份中没有明显流行高峰。④明确感染灶组与非感染性疾病组的CRP浓度对数平均值均高于未明确感染灶(p1=0.010,p2=0.025),而明确感染灶与非感染性疾病组之间则无统计学差异(p=0.879);疾病组在不同CRP组构成比存在明显差异(X2=16.161 p=0.013)。前3位病因中尿路感染CRP浓度对数平均值高于化脓扁桃体炎(p=0.001),而与川崎病比较无差异(p=0.480)。⑤明确病原106例,其中细菌59株(大肠埃希菌,15株),病毒32株(腺病毒,16株),肺炎支原体肺炎15株。480例患儿均选用抗生素治疗,但多以单联为主共413例(86.0%),其中给药人次较高3位依次为头孢曲松针,占20.3%,头孢噻肟针,占12.6%,美洛西林舒巴坦,占11.5%。血清CRP与抗菌药物等级之间确实存在关系(X2=24.488 p<0.05),尚无线性关系(线性和线性组合=0.038 p>0.05)。
结论:半数以上发热、高CRP患儿有明确感染灶,其中尿路感染是婴幼儿发热的第一位病因,主要病原为大肠埃希菌,化脓性扁桃体是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发热高CRP的首要病因,同时川崎病是婴幼儿发热、高CRP中主要的非感染性疾病病因;腺病毒感染是引起儿童高CRP、发热的主要病毒病原。总体选择抗生素上虽多以单联为主,但起点较高,临床医师确实存在过度使用抗生素的现象。因此,对发热、高CRP患儿早期进行经验性治疗时,仅凭发热及CRP浓度高低而选择抗生素及抗生素级别高低,将导致抗生素使用的过度及滥用。对发热、高CRP患儿是否存在细菌感染需全面评估病史、仔细的体格检查和借助其他的常规的辅助检查才能做出初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