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寰枢椎脱位是由于单一或多种因素(先天畸形、后天退变、外伤、肿瘤、炎症等)引起的寰椎与枢椎(第一和第二颈椎)骨关节面接合关系发生异常,出现对合不稳或畸形对合,关节功能丧失或减弱和(或)神经压迫的病理状态,中医称“骨错缝”。目前临床上认可的病因分类为:先天性、外伤性、充血性。常见的临床表现一般有:枕颈部疼痛;斜颈或颈部运动受限;眩晕耳鸣,视物模糊,全身肌肉紧张,持箸不稳,容易打碎水杯和饭碗,胸闷心悸和血压升高等;行走无力,容易跌倒;大小便无力;上下肢肌肉萎缩;甚至可出现全身瘫痪;重者危及生命;某些患者合并Arnold-Chiari畸形有小脑扁桃体疝,可有眩晕复视,肌无力,感觉障碍和容易跌倒等伴随症状。对于寰枢椎脱位的患者,TOI分型可给予指导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T型(traction reduction type,牵引复位型),O型(operation reduction type,手术复位型),Ⅰ型(irreducible type,不可复位型)。此分型比较全面地包括了所有寰枢椎脱位,分型准确,可以确切地指导各种类型寰枢椎脱位的治疗。O型寰枢椎脱位是指寰枢椎脱位患者当前方存在瘢痕,粘连等软组织致压物,且CT检查显示寰枢关节无骨性融合,牵引1-2周不能复位,但可以通过手术复位。近年来越来越多临床医生通过前路经口咽松解,后路固定治疗此类寰枢椎脱位,可辅助以推拿,针灸,中药治疗,与督脉瘀阻有密切关系。目的探索讨论前后路联合治疗O型寰枢椎脱位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和O型寰枢椎脱位与督脉瘀阻理论的相关性。方法回顾了自2011年1月-2015年1月,入院治疗的O型寰枢椎脱位患者共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14-64岁,平均45.9岁。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1-2周牵引未能复位,排除口腔炎症,鼻窦炎等,术前常规口腔消毒,择日行前后路联合治疗(前路经口咽松解、后路减压复位、寰枢椎或枕颈融合术)。经口咽前路松解过程中,沿咽后壁正中纵行切开,显露寰枢椎,按解剖层次逐步显露并切除瘢痕、关节囊、韧带及植骨块等有碍复位的组织,撬拨寰枢侧块关节,在其间隙有3-5mm松动时复位,并固定融合。根据术后X线、CT评估复位及稳定性状态,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督脉经络瘀阻积分的评定方法评估前后路联合治疗O型寰枢椎脱位的优势及其与督脉瘀阻理论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介于170~330min,平均240min;失血量400-1000m1,平均650m1。术中未出现椎动脉破裂,未出现神经和脊髓等损伤,术后未发生咽壁及椎管内感染。13例获得完全复位,3例不完全复位。病人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所有病人均随访12个月,随访期间术后影像学检查可见寰枢椎复位满意,稳定性重建良好,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JOA评分从术前平均10.7分提高到术后平均14.6分(P<0.05)。督脉经络瘀阻评分从术前45.6分提高至术后79.3分(P<0.05)。结论在O型寰枢椎脱位的治疗中,前后路联合手术效果获得了广大临床医生一致认可,成为O型寰枢椎脱位的基本手术方法,手术效果确切,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对缓解督脉瘀阻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