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对陶渊明的接受及其清远平淡诗风的形成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h12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与义是北、南宋之交一位举足轻重的诗人,也是诗史上一位杂取而博学的诗人。学杜甫而得“杜肉”,诗歌显得沉郁雄浑。他也欣赏陶渊明、柳宗元等一派疏淡清新的诗风,尤其倾情于陶渊明,爱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操守和人格精神,以及遗世独立、躬耕田园的生活方式。在一吟一咏中,时以陶渊明自比,在精神上追求陶渊明式的生存方式与处世态度。反映在他的诗歌上便是摆脱了江西诗派的雕绘刻镂、用典使事。语言接近陶柳诗的淡朴萧散;诗意醇厚,富有恬淡自适的人生趣味;诗风呈现清远平淡的倾向。本文以陈与义学陶为个案,立足陈与义所处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在深一层里揭示陈与义接受陶渊明的客观依据。从政治层面看,陈所处的时代正是王朝崩溃、社会动荡的时期;从文化角度看,陈与义生活在学陶氛围极盛的时期,陶渊明其人受到士人前所未有的推崇,人们深爱其诗而纷纷模仿唱和。本文认为:正因为有了如此坚实的现实基础,加之他较为特殊的人生经历和淡泊清旷的思想气质。他学陶而能神会其理,从语言格律到思想意境诸方面都比较接近陶诗的格调。同时,本文还把研究的视角转向学陶诗而风格颇近的韦应物和柳宗元二诗人,把陈与义学韦、柳的现象也纳入其接受陶渊明的研究范畴。在此基础上,展开陈与义诗歌清远平淡风格的探讨和定位,从传统诗歌美学的角度来把握这种风格的审美实质。陈与义接受陶渊明,不仅使自己的诗风呈现多样性的特征,而且为受江西诗风影响极盛的诗坛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扭转了江西诗派生僻晦涩的作诗倾向,同时,也开了杨万里写景诗清新活泼的先河。
其他文献
介绍Multisim嵌入MCU Module协同仿真系统后,与同类软件如Keil,Proteus相比在单片机系统仿真中的优越性。以两个具体的应用实例,阐述利用该软件进行单片机系统仿真的具体方法
柳贯(1270-1342)字道传,号乌蜀山人,又号静俭翁。婺州浦江(今属浙江)人。受经于金履祥,学文于方凤、吴思齐、谢翱。大德四年(1300)用察举为江山县学教谕,至大元年(1308)迁昌
本文着重从文学家这一视角来研究梁启超,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探讨其文体风格。作为梁启超报刊生涯高峰的《新民丛报》是我们更深入、更具体地研究梁启超散文特色的较好切入点。
林纾的翻译在中国翻译史乃至中国现代史上都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长久以来,林纾的翻译就是译学界炙手可热的研究课题之一。作为译者,林纾本人“不通西文”,只能与其他人合作,翻译
在南朝诗坛上,鲍照的乐府诗创作显示出耀眼夺目的光彩。对其乐府诗的研究,研究者从写作时间、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等方面加以研讨,经过多年来众多学者的努力,到今天已成绩斐然。然
壮族历史在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更迭中表现出了女性主体性的一度确立到失落的转变,壮族作家的小说文本,为读者展示了壮族家族女性在宗法家族制度统治下的生命悲歌,以及走进
疯癫叙事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中一道引人注目的景观。缘于作为视角兼声音的疯癫者复杂的文化形象以及不同于常人的言语、思维特征与情感体验方式,中国20世纪90年代
南宋浙江遗民词人身处国家灭亡、蒙元异族统治的特殊历史时期,相同的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使他们的词创作在题材选择、主题抒写以及艺术追求上呈现出许多共同的特点。他们的努力
化工工艺管道在运行使用中,为了做好工艺管道的防冻和保温处理,施工建设时往往会设计伴热管道,蒸汽伴热管道利用间接或者直接的蒸汽循环有效补充化工管道损失的热量,为了确保
工程造价的高低,直接反映着投资效益的好坏,充分体现了建设项目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在工程建设中,只有把造价管理工作作为一项核心工作,才能真正降低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