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有着悠长的历史,不过翻译研究直到20世纪末才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取得其学术地位。随着学科的发展与完善,仍旧存在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深层次调查研究的问题,那就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脱节,理论研究与语言转换的脱节,量化标准和评估模式的缺失。而本文中提到的翻译研究方法是以语料库为基础的,恰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以上问题。语料库翻译学(CTS)研究虽则为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发展趋势也日益高涨。语料库翻译学与传统的翻译研究(TS)方法截然不同,以新颖的研究方式和独特的研究对象拓展了翻译学研究的研究领域。本文以梭罗散文集Walden最新的三个中文译本,潘庆舲(2013年译)、李继宏(2014年译)及姚树君(2014年译,暂未出版)利用语料库检索软件Wordsmith6.0以及Paraconc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来研究三位译者在类符/形符比、词长、四字成语、词汇密度、特定词的翻译、平均句长等方面所体现出的译者风格差异。在语料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探讨译者风格,用检索软件对文本进行全文检索,发现源文本和目的语文本中一系列数据,从而最终探究出三位译者各自的风格。研究发现:在词汇层次上,潘译本中,类符/形符比是三个中文译本中最高的;同样,在三个中文译本中,潘译本中词长亦是最长,不过由于原文的行文及用词特点,三个中文译本中都有五字词语乃至更长的词语的应用;在四字表达格式的使用上,潘译本较之李译本与姚译本,使用了更多的四字格,他的译本相对来说也更加抑扬顿挫而富有可读性,相较而言,李译本中所使用的四字格少于潘及姚译本;在使用拟人的人称代词上,姚译本更倾向于回归作者本来的表达方式,表现出动物的拟人性,而潘译本则忽视了作者的选择,服从了传统的代词使用规则。在书中诗歌翻译上,姚译本更注重于音美与形美。梭罗在原文中引用了大量拉丁语的词汇,对于这些外来词汇的处理方法,三位译者也各不相同。李译本大量地采用了注解,在译文结束后有专门的一章用来说明解释;潘译本多是使用脚注来标注注释;而在姚译本中,由于参考的原著(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11)并无任何注解以及受到翻译时间的限制,除了作者在文中做出过注解的部分,基本上都是忽视而未做任何处理的。在句法层次上,潘译本中的句长是最长的。而在句子结构方面,姚译本更为灵活,潘译本更注重于表达方式及美感,李译本虽则各方面都有些许效仿潘译本,但并没有潘译本那般驾轻就熟。本文运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将三位译者的译文进行综合比较,在定量与定性分析后,探讨了三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不同取向,为文学翻译的译者风格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及方向,丰富了相关的方法论;与此同时,本文也丰富了描述性理论研究的内容,为后来学者译者风格研究拓宽了道路,对后来译者的翻译实践也有着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