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异体骨修复松质骨缺损,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异体骨修复松质骨缺损效果,探讨其修复松质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取40只新西兰大白兔,4只作为异体骨取材,36只作为研究对象。在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股骨外侧髁建立0.6cm×1.2cm的松质骨缺损模型,随机选取一侧为实验组,对侧作为对照组。实验组骨缺损处植入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异体骨,对照组单纯植入异体骨。于植入后4,8,12周分别进行大体观察、X射线检查和组织学观察,并于12周进行生物力学检查。将各结果进行比较,采用Lane-Sandhu法评分标准评估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大体观察上,植入后4周,实验组骨粒已有部分结合,对照组骨粒之间基本呈游离状态;8周,实验组骨粒之间已结合紧密,与周围骨质界限模糊,对照组骨粒之间已较多结合,与周围骨质界限清晰;12周,实验组已难以区分植入骨粒与周围骨质,对照组仍可区分植入骨粒与周围骨质。X线观察上,植入后4周,实验组与对照组骨缺损区均可见不规则高密度影,但实验组边缘模糊,对照组边缘清晰;8周,实验组缺损区可见大量与周围骨质密度一致区域,对照组可见少量与周围骨质密度一致区域;12周,缺损区可见更多量与周围骨质密度一致区域,对照组可见较多与周围骨质密度一致区域。组织学观察上,植入后4周,实验组可见多量新生骨组织形成,少量编织骨形成,对照组可见少量新生骨组织形成;8周,实验组可见大量成熟编织骨形成,对照组可见少量编织骨形成;12周实验组可见大量骨小梁形成及成熟的板层骨组织及部分死骨组织,骨缺损基本修复;对照组可见部分编织骨形成及大量死骨组织,骨缺损尚未得到有效修复。Lane-Sandhu法评分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后12周生物力学测试可见实验组股骨髁最大压力载荷、载荷/应变比值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最大应变位移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种异体骨移植可部分修复松质骨缺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同种异体骨可有效的修复兔松质骨缺损,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