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词汇研究认为词汇是用于填补句子结构空缺的语言单位,而忽略了词汇的语篇功能。近年来,语篇分析蓬勃发展,对英语词汇的研究范围从句子扩展到语篇,着眼于语言形式的语用意义及其功能。从韩礼德、哈桑夫妇(Halliday&Hasan)合作出版的《英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1976)一书、对”衔接”所作的权威性研究至今,该课题仍然是语篇研究领域中的重点。随后的研究层出不穷,成果令人瞩目。对词汇衔接的探讨也因功能语言学和篇章语言学的发展而呈现多层次模式,其中较有影响的是侯易(Hoey,1991)。他将词汇衔接手段整合为简单词汇复现、复杂词汇复现、简单相互转释、简单部分转释、反义复杂转释、其他复杂转释、替代、互指、省略和指代等十类。20世纪90年代以来,词汇衔接研究的重点逐步由理论探讨转向对具类实用文本的考察和语言对比,但绝大部分研究仍以韩礼德和哈桑的模式为分析框架,较少有人尝试侯易的分析模式。就方法而言,侯易的模式比韩礼德和哈桑的更具创造性——它提供了一种分析句间词汇衔接的新方法;就理论而言,侯易有关语篇中词汇模式的详细分析强调了词汇衔接手段比其他衔接手段更为重要;就操作而言,侯易对连结紧密的词汇衔接手段的矩阵分析准确地反映了它们之间的非线性复杂关系,更便于我们处理和阐释这些关系。此外,侯易建立的衔接递减的主次表更能降低词汇衔接分类的模糊性。有鉴于此,本文以侯易(1991)关于英语篇章中的词汇复现模式为框架,从简单词汇复现、复杂词汇复现、简单转释和复杂转释(包括反义复杂转释和其它复杂转释)四种主要词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了一篇非叙事体英语篇章及其三篇高质量中文译文中的词汇复现模式,旨在探讨英汉语篇中词汇复现模式的异同及其对语言教学和翻译的指导意义;并试图从语言和文化角度探讨造成该差异的原因。研究认为,尽管词汇复现模式在英汉语言中存在形式上的差异,但同样都应被视作词汇衔接以及语篇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研究表明:不同的语言特征导致在英汉双语转换中词汇复现手段的使用呈现出较大差异。汉英文本在简单词汇复现和复杂转释(尤其是在其它复杂转释)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别;汉英文本在复杂词汇复现、简单转释和反义复杂转释方面存在显著差别。研究发现:简单词汇复现在汉英文本中均呈现较高的使用频率;英语倾向使用复杂词汇复现和复杂转释,而汉语倾向使用简单词汇复现和简单转释。词汇复现模式在组织和理解语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分析、对比三篇汉语译文之间的词汇复现模式,我们发现翻译者对词汇衔接手段的偏好使译文呈现不同:在忠于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有的译文更接近于英语表达形式,有的则更符合汉语习惯。而最接近于原文词汇复现模式者在形式与内容上与原文更为契合,也更易于读者体会原文作者的表达意图。词汇复现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外语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在语篇框架下的词汇理解意识,锤炼学生较为准确、快速写出语篇摘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篇阅读理解能力和速度。因此,对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同时对翻译的学习和研究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