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影响下的城市中心区更新策略研究——以亚洲城市更新为例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_BILLGAT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城市轨道交通如火如荼建设,其影响下的城市中心区更新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亚洲发达地区是世界上公认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成功地区,也给当地城市中心区更新带来许多正面影响。因此探讨和总结亚洲发达地区城市轨道交通影响下城市中心区更新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不仅对于丰富和深化城市更新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借鉴其经验尝试运用到中国大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回顾和总结西方、亚洲和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影响下城市中心区更新的发展脉络与历史过程,西方国家城市中心区更新先后经历城市更新早期、城市重建、城市复苏、邻里更新和城市再开发、城市再生、城市复兴6个阶段,亚洲经历4个阶段:城市更新初期、大规模重建、再开发和保护、再生阶段,中国也经历了城市更新萌芽、探索、停滞、复苏、重建、再开发6个阶段。在梳理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将西方、亚洲与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影响下城市中心区更新进行对比,找出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选取日本东京、中国香港作为亚洲发达城市的典型代表,详细调查和研究经典城市案例,总结出亚洲城市轨道交通影响下城市中心区更新的经验成就。之后通过对天津、深圳这两座中国大陆典型城市进行实地调查和详细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影响下城市中心区更新虽然向多元化、综合化城市再生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根据更新背景、用地规模、更新目标等相似条件,将日本东京和中国天津、中国香港和中国深圳的典型案例分别从土地利用、公共空间、历史文化和交通体系4个方面进行对比。并结合亚洲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总结出城市轨道交通影响下城市中心区更新的综合规划体系,以及更新策略:应采用紧凑复合的土地利用,人本立体的公共空间,传承延续的历史文化和高效立体的交通体系。
其他文献
本文属于导师李和平教授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南山地城镇文化景观演进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批准号:51178479)的子课题研究:城镇化背景下西南历史城镇文化景观
近年来,国家开始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在这种思想影响下,高校老校区的发展模式已由外延式更新转变为内调式更新。内调式更新注重旧建筑的改造更新与再利用。那些建成时间久远
建筑从诞生伊始便在人类生活中担当起文化载体的角色,在人类的语言、文字等抽象表意系统出现之前,建筑与建筑环境便被用于维系若干代人之间文化习俗信息联通性的纽带。回族乡村
在中国城市更新模式从增量发展到存量发展转型背景之下,城市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一方面,随着工业遗产的价值得到深入发掘和广泛认可,对工业遗产的合理保护与再利
建筑作为城市空间内完整且连续的一部分,与城市空间有着紧密的关联。建筑设计深受与其关联的城市空间问题的影响,同时在建成后将反过来影响城市空间。建筑师关注的问题从建筑本
通过对中小学的校园规划与建筑景观设计的文献资料的阅读,对于校园建筑组团的结构模式进行归纳总结,提出相应策略并结合安康中学高新分校方案设计进行实证。  中学设计重点在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区公共空间既是城市重要交通节点又是该区域内居民主要的生活场所,轨交站区的城市公共空间应同时具备疏散高密度人流以及满足居民公共生活的双重功能,站点
我国中小城市在快速发展进程中,均面临着城中村问题的困扰,以城市边缘区更为突出。由于对这类城中村缺乏针对性研究,在具体操作中往往简单地套用大城市典型城中村的更新模式,既不
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状态,是人类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和共同追求的目标[1]。“和谐社会”蕴涵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大体均衡的利益格局。近年来,“同城化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我国各大、中城市均有明显的城市化发展趋势,截止2011年12月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突破50%,标志着我国城市化率突破50%。城市化带来诸如用地面积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