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文本观念、文本形态、文本类型。文本结构和文本的运作。所用的研究方法基本上属于“文本理论”。 “第一编”力图探讨中国与西方不同的文本概念,以及它们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变化。尤其着力研究了“ 20世纪文本主义”的文本理论。“第二编”我主要探讨文本的形态问题。我认为,自从文本产生以来,一共出现了四种最重要的文本形态。它们分别是“元文本”、“文本”、“次生文本”与“超文本”。其中,“元文本”是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了的文本形态。它依靠人的体能来储存与传播。“文本”是在文字出现以后出现的,它可以附着在固体之上,因而摆脱了人的体能的局限。但是文本也因此丧失了许多生命活力。次生文本则是在资本主义大生产的基础上产生的。它要大量复制。复制品替代了原创的文本。而“超文本”的出现,是在电脑技术与因特网走向成熟以后。超文本有许多独特的性质,例如它可以链接,可以不考虑复制问题等。“第三编”主要研究的是不同的文本类型。我选取了“科学文本”、“新闻文本”、“诗歌文本”和“历史文本”来互相对照。试图发现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本学位论文还选取了“神化文本”和“影像文本”来做文本的典型,进一步研究它们的独特之处。文本类型是文本理论研究的一个难点,但我不想过多地纠缠于分类问题,所以本编的主要任务还是通过类型研究来窥探文本的特性。“第四编”是“结构编”。我首先回顾了中国和西方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关于文本层次的论述。我把它们归纳为“二层次说”与“多层次说”。然后,我在叙述文本与抒情文本的互相对照中,发现了结构层次上二者的一致性。我指出西方结构主义叙述理论之所以把抒情排除于文本研究之外,是因为西方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在起作用。最后,我把“文本间性”问题单独列出来,加以研究。我认为文本间性属于文本的内在与外在的联系问题。论文的最后一编是“运作编”。我用了一章的篇幅研究文本的“出版”、“发表”与“流通”问题。本论文十分关注21世纪印刷文本的流通成本问题,同时也专门探讨了“手稿”这样一种特殊的文本在运作中的地位问题。 在文章的最后,我追问的问题是,文本到底是否可以指向实在?显然,许多理论家都认为,资本主义的文本已经不能再指向实在了。文本反映现实与文本昭示真理都是一个“语言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