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湘把音乐美视作诗歌的灵魂,他认为诗而无音乐,那简直是与花无香气,美人无眼珠相等了,这样一种诗歌观念就决定了他必然在自己的诗歌写作过程中特别注意诗歌的音乐性。本文也就是探讨朱湘诗歌中的音乐美。
全文共分成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从史的角度来考查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旨在从历史来找出诗歌与音乐结合的方式,从而为下面的论述做出必要的准备,同时也是为了说明诗歌与音乐结合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新诗作为我国诗歌发展史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是诗歌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固然是深受着西方诗歌的影响,但生长在中国这样一块有着几千年诗歌传统的沃土上它也要与古典诗歌有着一定的相同之处。
上篇部分从诗歌外在形式构成的节奏、韵律、段式等三个重要要素出发来研究朱湘的诗歌。第一节谈及朱湘诗歌的外在节奏,朱湘的诗歌在形式上,它的节奏是交错之中又有着和谐一致的地方,交错,一方面能够给读者一种期待,期待着下一次节奏一致(或相似)情形的出现,同时也避免了诗歌形式上的呆板单调,而其中的和谐则顺应了他们的这种期待视野,随之也就产生愉悦感。第二节从古今诗歌都比较注重的韵律角度来探讨朱湘的诗歌,朱湘本人较为重视诗歌的韵律,韵律也是他评判他人作品好坏的重要尺度之一,他的诗作中那些格律诗用韵有这灵活多变的特点,而他的那些借鉴西方诗歌而写就的无韵诗作,则采用“平仄”增强诗歌的韵律感,朱湘钟爱旧词,在他的诗歌之中有着旧词的痕迹。无论是只有几行的小诗,还是长篇叙事诗,抑或是那些沾染着异域色彩,有着西方形式的诗歌,如十四行诗。这些诗歌共同特点就是,我们能够从其中纵横交错的平仄的变化来感受到诗歌跳动的旋律。不管诗歌是否有韵的存在,我们都能体会到其中的声响,有韵者,低回或高昂的韵律伴随着阅读过程都会在心头回荡;无韵者,则让我们感受到大音希声的“大音”之美。第三节则从诗歌段式角度来打量朱湘的诗歌,与旧体诗词不同,新诗的一行并不一定是有着特定意义的一句话,为了诗歌表达的需要,诗人有时会把一些语句独立成行。朱湘诗歌的构段的过程之中一方面是为了感情抒发的需要,另一方面也顾及到诗歌的韵律与句式,而后者也正造成他诗歌的一些弊端。朱湘用其诗歌语言诠释着自己的生命以及他对人生世事的感悟,他在诗歌的体式上不断尝试,也写出为数众多的作品,这样也就使得他的诗歌段式有很大的差别,透过他诗歌外在的差异,我们能够从中触摸到其内在回环的旋律。
下篇部分探讨的是朱湘诗歌中内在的音乐美。文章从意象、意境这两个方面来着笔,意象是诗歌中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到诗人所要传递的诸多信息,是诗人与读者之间的一座重要桥梁。朱湘在选用具体的意象的同时一方面是为了抒发特定感情的需要而去具体确定,这是多数诗人所遵循的规律,另一方面也有着自己特定喜好,比如他的诗歌中经常出现“鸟”“水”“月”等。尽管有不少意象是众多诗人吟咏的对象,而朱湘则赋予它们全新的意义。至于意境,它则是诗歌整体所形成的,朱湘诗歌形式不一而足,但其诗所营造的意境比较接近,它们合在一起构成悲凉的苍穹笼罩着诗人的诗作,展示着诗人的内心的波动,而那些有着欢快气息的诗作也只不过是诗人凝神静观万物的结晶。
结语部分是对诗人朱湘的简单评价,对他对诗歌史的乃至文学史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他遗留下来的作品所具有的现实价值。他把他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他所热爱的诗歌事业,尽管他的诗歌中也存在着一些缺点,比如早期诗歌中出现的幼稚、造作的现象,以及过于追求诗歌的形式美等,但是对他这样一种以文学作为终身事业,为文学献祭的精神还是应该肯定的。最后指出本文写作的现实意义与动机,文章不是希望把诗人的诗作配乐来歌唱,也不是鼓吹回归诗歌传统,而是期待能够从这样一个探寻过程中感受诗歌之中经久不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