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骨科疾病中的常见病种,以中老年人发病率高,女性多于男性,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据统计,60岁以上的人群当中,有50%的人在X线上出现骨性关节炎的表现,其中有临床表现的占35-50%。而75岁以上的人群,有骨性关节炎症状的占80%[1]。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治率也逐渐提高,但是膝关节作为复杂的三维运动关节,临床上却很少分部位进行诊断和治疗,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按部位分为髌股关节炎和胫股关节炎。多数人把膝关节OA归咎于胫股关节[2],却忽略了髌股关节炎对人体以及整个疾病进展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外科医生对髌股关节炎认识的提高以及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技术的进步,髌股关节炎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关节置换手术方案,术后遵循医生规律的康复计划,患者总体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作为临床医生,需要在不断的患者术后复查中评估手术对于患者的疗效,但目前并没有一种统一的评估指标,医生诊疗水平的差异以及患者自身有时无法准确描述出术后患肢功能恢复情况,是造成不同医生对同一患者的情况评估有所偏差的原因。步态分析在评估下肢骨骼肌肉系统疾病方面具有动态、客观、在体及可量化指标的特点,同时具有无辐射、无创、简便等优势,为临床医生及患者提供了新的术后评估方法。目前步态分析已广泛应用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术前术后变化比较,且大部分集中在平路步行时的测量,缺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上下楼梯、上下斜坡等不同路况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该领域的空白。 目的: 对比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老年女性髌股关节炎患者及正常中老年女性无膝关节症状者的膝关节上楼梯的步态数据,给TKA术对老年髌股关节炎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作进一步理论补充,为临床手术方式的调整及术后制定康复计划甚至假体设计的改良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1、选取正常中老年女性无膝关节症状者膝关节20例与回顾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关节外科因髌股关节炎住院并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治疗的老年女性患者膝关节14例。分为正常对照组及老年髌股关节炎TKA术后组,共34例。分别记录其年龄、左/右膝、体重及身高等基本资料; 2、对测试者进行骨性标记:对测试侧股骨头大转子外侧、股骨外侧髁、股骨内侧髁、胫骨内侧平台、胫骨外侧平台、腓骨头外侧、胫骨结节、内踝和外踝进行标记; 3、使用红外光导航膝关节在体检测系统Opti-Knee采集正常组及髌股关节炎TKA术后组患者上楼梯时膝关节的步态数据,包括胫骨相对于股骨的内/外翻角度、内/外旋角度、屈曲/伸展角度、前/后位移、上/下位移、内/外位移6个参数; 4、采用Matlab软件提取每个测试者多个步态周期的数据并导出,使用Excel软件确定每个参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以两者之差作为该参数的活动范围; 5、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两组数据之间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1、在上楼状态下,髌股关节炎TKA术后组膝关节最大外翻角度、最大内旋角度、最大屈曲角度均较正常对照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最大内翻角度、最大外旋角度及最小屈曲角度均较正常对照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在上楼状态下,髌股关节炎TKA术后组膝关节外内翻角度变化范围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内旋及屈曲角度变化范围均较正常对照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在上楼梯状态下,髌股关节炎TKA术后组膝关节胫骨相对于股骨的前移最大值较正常对照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移、外移的最大值均较正常对照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移、下移及内移最大值较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4、在上楼梯状态下,髌股关节炎TKA术后组膝关节胫骨相对于股骨的前后位移范围、上下位移范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内位移范围较正常对照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老年女性髌股关节炎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上楼梯的步态模式以屈膝角度及胫骨相对股骨内旋减小为主要特征,未达到正常人群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