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乡村旅游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萌芽,最初是被作为脱贫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直到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成为我党今后关注的焦点;从2004到2010年,中共中央连续七年发布的一号文件均以此为主题,把农村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的收入,而多年的实践证明,发展旅游业能够刺激地方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开发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业升级和加快农村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益途径。但是乡村旅游在蓬勃发展中难免出现许多问题,而且随着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乡村旅游涉及多个学科,利益相关者众多,而且错综复杂,需要结合实情进行多层次的研究,进而能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案,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目前多数学者注重从系统学、人类学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从整体上探讨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少数学者对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参与”进行了实证研究,但鲜有学者对社区利益分配机制进行系统的分析、比较。本文从旅游学、利益相关者理论、博弈论等相关理论出发,运用文献分析、实证分析、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C-D生产函数为基础,通过对各个利益相关者建立两两博弈模型,推导得出条件函数,然后利用实证数据代入函数进行验证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以指导实践,最后在分析总结国内乡村旅游改造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依据乡村旅游建设和未来发展的总体要求、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及乡村旅游特点,为乡村旅游改造提供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力求推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经过对政府、开发商、乡村旅游村民和村委会两两建立博弈模型,并以山东某村为例进行了协议计划绩效分析和实际绩效分析,通过比较两者差别发现,由于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造成了若干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得实际绩效远远低于协议计划绩效,这四类利益主体在社区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利益诉求点不一致,其相互之间必然经历反复的利益和权力博弈,从而导致个体理性与个体理性、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冲突,造成旅游开发过程中愈发严峻的资源、环境和文化困境。笔者具体分析了矛盾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认为只有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加强政府在旅游开发中调控职能,并与“产、民、媒、学”多维治理主体相互协作、共同监督,建立“多中心治理”结构,从而实现实际绩效向计划绩效迈进,甚至超越计划绩效,保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