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法律思想的演变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b820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他不仅以著述众多而闻名,更以善于变化而著称,他自己也承认:“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作为其思想体系的一部分,他的法律思想同样呈现出多变的特征。1899年以前,梁启超坚持“中法为本,西法为用”的法律观。一方面,梁启超主张通过维新变法,大规模引进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政治法律制度,来挽救民族危机,强调“治旧国必用新法”;但另一方面,由于受其早年特定的知识结构、人生经历、社会背景的影响,他又坚持“中法为本”,力图从本位角度上看待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为了将中西法律文化纳入一个综合的思想体系中,梁启超借用了“西法中源”说,试图以此来缓和中西法律文化之间的冲突。 1899—1917年间,梁启超持“西法为主,中法为辅”的理念。一方面,梁启超深受西方启蒙学者的影响,把建设法治国家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他以西方法律学说为武器,提出了诸如立法权应由广大国民掌握、设立立法部、司法与行政应当分立等一系列具有西方法治精神的主张,力图以西政西法为范本,改良中国传统的政治、法律制度,真正在中国开创一个“立有文明之法,公正司法”的良好局面,以创建一法治国模范。另一方面,梁启超并没有全盘西化、醉心西法。作为一名自幼接受严格传统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传统文化已在他的心目中根深蒂固,他的身上始终笼罩着传统文化的影子。因而,就在他积极向西方学习,对西方法律赞赏有加的同时,他始终没有完全放弃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基于这种考虑,他提出了诸如知县可以兼理司法、轻微案件不必注重形式、对一些案件限制上诉等一系列具有浓厚保守色彩的主张,明显违反了西方法治的实质精神。 1917年以后,梁启超的法律思想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开始回归传统,重新肯定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化和中西,试图构建一个新的法律文化体系。他通过对中西法律文化的认真研究,深刻地认识到,中西法律文化各有所长,因而单纯的“醉心西法”或“恪守祖宗成法”都不是正确的选择,必须“拿西洋的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梁启超的“文化化合”设想不乏真知灼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由于中国宗法农业社会的逐渐解体,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所面临的危
其他文献
抗战时期贵州的县政建设有三个有利条件:军阀统治的结束,抗战的需要;外省院校、人才的内迁;国民政府的重视。吴鼎昌的县政建设思想也对贵州县政建设有巨大影响,其县政建设思想主要
基于确保软件产品成本构成的客观性思想,首先探讨了软件产品的基本特征、开发研制生产过程,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现行软件开发成本的费用化属性进行会计原则符合性分析并提出质疑
近代中国出洋劳工政策研究是当今学界关注较多的一个问题,这一政策包括规范国内劳工输出和保护海外华工权益两个方面的内容,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在这两方面政策的创始、
英国历史上被视为是一个奉行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典型国家,这种建立在充分自信基础上的“孤立”,保证了英国集中力量开拓海外殖民地,建立起辽阔的帝国。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后,英
朝鲜与中国地缘上唇齿相依,并在清代保有传统宗藩关系。朝鲜有失,则不仅满族发祥地东北屏障尽失,且京师可能受到来自陆路与海上的夹击,不能不引起清政府高度关注。自19世纪70
<正> 李叔同出身富贵,青年时诗才盖世风流倜傥。曾东渡日本,是我国第一个赴日专修西洋艺术的留学生,并加入了同盟会。回国后,开现代西画、音乐之先河,在音乐、绘画、诗歌、戏
本文主要以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时间发展为序,探讨在各个历史阶段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形成、发展、最终完成的理论状态,以此来阐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主要理论内容、理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