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边疆型特别行政区制度述论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尤其民国以来,外敌骚扰侵略边疆和内部割据危害国家统一成为困扰国人尤其是当政者的主要难题。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便面临着诸多内忧外患。在内部,形式上逐渐统一全国的南京国民政府,经过中原大战,基本上铲平了内地军阀势力的对抗。其后,刚刚稳定下来的国民政府,又将很大部分精力投在了“剿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上。在外部,中国不断遭受到东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而边疆地区继清末民初之季再次成为其蚕食鲸吞的对象,帝国主义企图利用中华民族内部矛盾不断制造分裂中国的阴谋,日本侵占南满进而蚕食蒙古,英国策划西藏“独立”;在外部势力的教唆下,一些少数民族上层分子为维护其家族和集团利益不惜为外人所用,企图进行边疆割据甚至民族分裂活动,中国的边疆再度出现危机。对于南京国民政府来说,寻求既能保持国家统一又能便于边疆地区发展的政治结构成为十分迫切的重要任务。正是在这一特殊形式下,南京国民政府为维护国家统一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蒙藏地区实施的边疆型特别行政区制度应运而生。本文拟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边疆型特别行政区制度(蒙藏)的研究,考察南京国民政府在中央权力式微、地域主义盛行的情况下,如何因势改变中央与地方制度,来维护领土与国家主权的完整。本文将从边疆型特别行政区制度抉择的原因、边疆型特别行政区制度的抉择、边疆型特别行政区制度的设计、边疆型特别行政区制度的特点等几个方面,探讨边疆型特别行政区制度在省制占主导下存在与变革的各种政治社会因素,探究国家政治整合的困难所在,分析其对近现代政治的影响。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南京国民政府边疆型特别行政区制度设置的原因。主要从清末民初的边疆危机、传统的边疆治理政策、清末民初边疆特别行政区设计,来探求边疆型特别行政区的历史渊源。第二部分:南京国民政府边疆型特别行政区制度的抉择。介绍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族政策,以及对于边疆如何施治经历了设省到自治的转变,并指出其自治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在边疆地区设置行省。第三部分:南京国民政府边疆型特别行政区制度的设计。对于蒙藏地区双轨制度进行了分析,一是中央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以及派驻地方的机构;一是蒙藏地方机构以及蒙藏驻内地的办事处。并指出在中央与蒙藏地方关系不稳定的情况下,中央驻地方与地方驻中央的临时性机构在联系中央与地方的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比正常的制度要大得多。第四部分:结语。分析了南京国民政府边疆型特别行政区制度的特点,以及造成这些特点的因素,并阐明边疆型特别行政区制度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性,进而指出现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是蒙藏地区的最终归宿。
其他文献
我国基层政府公务员的工作面向基层,直接对群众开展,主要开展公共行政管理等相关工作,能够有效表达和执行基层公共权力。我国基层政府公务员属于公务员队伍的关键角色,由于其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悲剧母题创作以其特有的思想深度和审美风格,成为文学艺术领域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葩。与其他母题相比,悲剧母题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思想上的深厚,哲理上的玄
近年来,国民经济的发展、住房分配制度改革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动着我国房地产市场日益繁荣,城市商品住宅价格随之持续快速上涨;另一方面,随着土地出让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
目的比较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CD34+CD38-细胞群在非肥胖糖尿病(non obese diabetic,NOD)/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ode
系统阐述了钒钛磁铁矿提钒过程,主要介绍了直接提钒、钒渣提钒、钢渣提钒的方法,分析讨论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对提钒新技术进行了探讨,最后指出:钒渣钙法提钒、亚熔盐清洁
汪曾祺的小说对日常生活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描写,一方面他精心地描摹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将日常生活的形态加以充分展示;另一方面,他又努力地超越日常表象,将蕴涵于日常之中
当前,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是传播交流知识和信息的中心,更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重要力量。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大众获取知识的公益性机构,受缺乏专业性资源、服务内容单一
蒙古文历史文献研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走上了科学的整理和研究道路,至今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了。在这期间,通过蒙古学者的不懈努力,内蒙古地区蒙古文历史文献研究在校勘
现代工业对电机控制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软件的规模和复杂度越来越高,而传统开发DSP电机控制软件的方式是手工编写C代码,其算法实现难度大、底层驱动配置复杂、开发效率低。针
阮刻本《尚書正義》是阮元刻《十三經注疏》的一部分,也是至今公認的善本,且流傳極廣。阮刻本始刊於清嘉慶二十一年江西南昌府學,其後歷經翻刻,形成了以南昌府學本、道光六年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