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外理论研究表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不能互相替代。Myers和Majiluf(1984)提出了不对称信息下的新优序融资理论,他们认为,在不对称信息下,公司最优的融资顺序应该是首先选择内部融资,当需要外部融资时,则首选债务融资,最后股权融资。近年来国外的实证检验结果也证明公司偏好于内源融资,融资结构影响公司投资,且公司投资对内部现金流表现出一定的敏感性,但对引起其敏感性的背后动因的解释却不一致,相关理论主要有两个分支,一个是“融资约束理论”,另一个分支是“自由现金流假说”,这两种理论都表明了公司偏好于内部融资,但是“融资约束理论”的结果是公司将面临投资不足,而“自由现金流假说”的结果是投资过度。 本文主要是从公司规模角度出发,研究不同规模公司的投资对现金流表现出的敏感性是否相同,并进一步检验引起其敏感性的背后动因。公司规模是一种反映进入外部资本市场潜在难易程度的度量,可以推测,公司规模将影响投资与内部现金流量的关系。一般来讲小规模公司利用外部资金的成本比大规模公司高,因此要比大公司更多的依赖内部现金流量。即理论上讲小规模公司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性应该强于大规模公司。但本文的实证检验结果却与之相反,大规模公司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性比小规模公司强。进一步检验其背后动因发现,大规模公司可能面临融资约束,而小规模公司却面临管理机会主义,这和想像中的截然不同。詹森(Jenson)认为负债对于提升管理者和企业组织的效率具有很大的作用,他称债务的这种功能为“控制假设”。但本文实证检验结果证明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负债并不真正具有降低自由现金流的作用,在公司治理中也没有充分利用负债的这一“控制假设”作用。最后,本文根据理论和实证检验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