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肥还田对果园土壤碳周转的影响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z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许多果园仍然采用清耕管理模式,导致果园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影响果实产量和品质,如何提高果园土壤有机碳含量,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绿肥作为清洁的有机肥源,能够向土壤输送丰富的有机碳源,起到培肥地力,固碳减排的作用。但绿肥作物覆盖时间、初始土壤有机碳含量、绿肥类型和果园地形条件等因素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仍不清楚;绿肥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果园系统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的影响尚不明确。为此,本文首先通过文献收集获得了83篇中外有效文献、共311组数据,采用Meta-analysis方法分析了果园绿肥覆盖对土壤有机碳氮的固持潜力,探究了绿肥覆盖年限、覆盖作物类型、初始有机碳氮含量及果园立地条件等因素对果园土壤碳氮固持速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室内培养试验,以光叶苕子、多年生黑麦草两种不同碳氮比绿肥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翻压和覆盖两种绿肥还田方式,研究绿肥不同还田方式下土壤活性碳、温室气体排放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变化,旨在明确绿肥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活性碳库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最后,采用田间试验,在河北、陕西、重庆和海南四个地点设置豆科、非豆科绿肥和清耕3个处理,通过物理联合分组方法,探究种植覆盖绿肥果园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碳循环相关酶活性的关系,明确绿肥覆盖对果园土壤有机碳周转的影响,以期为提高果园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国内外文献资料整合分析表明,与果园清耕相比,近80%的文献数据表明绿肥覆盖能够增加SOC和STN储量,年均固持速率SOC为1.16 Mg/(ha·yr)和STN为0.14 Mg/(ha·yr)。固持速率的大小取决于覆盖年限、初始土壤有机碳氮含量、覆盖作物种类和果园地形环境因素。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的固持速率随着绿肥覆盖年限的延长而降低,在绿肥覆盖种植前3年,土壤SOC和STN固持速率最高,分别为1.75 Mg/(ha·yr)和0.27 Mg/(ha·yr),此后呈下降并逐渐稳定的趋势,当绿肥覆盖10年后SOC和STN的固持速率分别为0.59 Mg/(ha·yr)和0.06 Mg/(ha·yr)。果园土壤初始C、N含量过低或过高均影响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固定,当土壤初始C、N含量在10-20 g/kg和1-2 g/kg时,绿肥覆盖果园SOC和STN固持速率最高。绿肥种类显著影响土壤碳氮固定,与非豆科绿肥相比,豆科绿肥由于其有较大的生物量和较低的碳氮比则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固持。年均温度与年均降雨量对SOC和STN固持速率的影响受地形、土壤性质等其他因素调控;坡地果园绿肥覆盖后减少了土壤侵蚀,其土壤有机碳的增加高于平地。(2)绿肥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活性碳库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的培养试验研究发现:绿肥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总氮、活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增加了CO2、N2O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了GWP。不同还田方式对活性有机碳存在显著差异,翻压还田比覆盖还田显著增加了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增幅分别为28.16%~32.61%和37.42%~64.53%。不同还田方式对温室气体排放存在显著差异。绿肥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CO2、N2O的排放,不同还田方式(翻压与覆盖还田)及不同绿肥品种对CO2、N2O排放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覆盖还田较翻压还田显著降低了CO2、N2O排放。培养期内绿肥覆盖处理CO2的排放速率和累积排放量比翻压处理降低17.07%~18.55%和8.15%~9.79%;N2O的排放速率和累积排放量降低22.91%~38.35%和17.97%~34.39%。在相同还田方式下,不同绿肥品种显著影响了CO2、N2O排放,豆科绿肥还田引起的CO2、N2O累积排放量比禾本科绿肥高8.87%~10.85%和21.90%~52.42%。各处理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土壤土壤微生物量碳氮(MBC、MBN)呈显著正相关,绿肥翻压还田显著提升了MBC、MBN,比覆盖还田高21.42%~40.52%和28.22%~34.23%。因此,在不影响下一茬作物生产的前提下,采用绿肥自然枯萎覆盖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提高了土壤养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节约人工成本,但是是否能实现增产和保护环境的双赢有待进一步的田间试验验证。(3)绿肥覆盖对果园土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的多点田间试验研究表明,绿肥覆盖显著影响果园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组分,不同绿肥品种存在明显差异。与清耕相比,豆科绿肥覆盖种植2年后显著提高了果园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含量(除海南试验点外),非豆科绿肥则降低了土壤有机碳。绿肥覆盖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木糖苷酶活性和纤维二糖糖苷酶的活性;与清耕处理相比绿肥覆盖微生物量碳增加16.10%~118.84%,其中豆科绿肥的作用效果优于非豆科绿肥。绿肥覆盖,改变了土壤各有机碳组分的含量及分配比例;总体而言,豆科绿肥覆盖增加了土壤化学保护性有机碳组分(d Slit+Clay-C和μSlit+Clay-C)的含量及比例,非豆科绿肥覆盖增加了土壤物理保护有机碳组分(fr POM-C和o POM-C)的含量及比例,豆科绿肥覆盖更有利于土壤稳定性有机碳的形成。综上所述,果园种植绿肥能提高土壤有机碳、总氮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以及土壤碳循环相关酶的活性,其作用大小与绿肥种类、生草年限、还田方式、土壤特性、气候条件等因素有关。豆科绿肥的效果优于非豆科绿肥,豆科绿肥增加了土壤化学保护性有机碳组分,更有利于土壤稳定性有机碳和团聚体的形成,有利于土壤肥力提升。但是绿肥还田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温室气体的排放,翻压还田对环境的影响大于覆盖还田。研究结果为果园绿肥品种和还田方式的选择以及保持果园土壤质量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其他文献
具有良好机械稳定性、热力学稳定性、光学吸收行为和光电导率的A2BⅠBⅢX6和A2BⅣX6卤化物双钙钛矿可用于X射线光电导体或太阳能电池中的吸收层。实验上有关Cs2Au2X6(X=Cl,Br,I)、K2TeX6(X=Cl,Br,I)或Rb2BX6(B=Ti,Se,Pd;X=F,Cl,Br,I)双钙钛矿结构和物理性质的研究比较丰富,但对其结构和性质的理论研究少见报道。因此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第一性原理
管制,通常指政府机构通过制定法律、政策等方式,对行业和企业实行监管,以确保市场秩序,保持经济稳定健康发展。20世纪以来,美国政府逐渐在各个重要经济领域建立管制机构,完善监管体系。二战后,美国迎来了经济繁荣的“黄金时代”,这与管制制度对于经济增长的保障是分不开的。但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发展,旧有的管制体系逐渐僵化,给被管制的行业造成了效率低下,亏损严重等负面影响。同时,20世纪70年代美国陷入了严重的
本文以麻栗坡龙树脚苗族作为研究对象,从血缘观念、亲属关系和亲属称谓等方面系统阐述龙树脚苗族的亲属制度及其表现。本文由包括绪论和结语在内的七个部分组成。绪论由研究缘由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田野点简介、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等五个部分组成,介绍了本文的前期准备工作。第一章对龙树脚苗族传统文化进行概述,发掘在龙树脚苗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血缘观念与亲属关系,通过龙树脚村的婚姻案例分析,提炼龙树脚苗族婚姻类型和
在少数民族村寨社会转型的研究中,对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关系探讨是值得切入的窗口之一。本文选取云南昌宁县帕旭、芒石寨为调查点,探讨其近年来发生的由传统封闭到开放再到回归的变迁过程,以及背后的因素。本文认为传统社会资源是回归的支撑力量,村寨在抵抗了现代性风险的基础上凝聚、再造了新的认同形态,并在此展现出“本土性现代化”的实践特征。本文以村寨发展过程中,项目制为主的国家力量介入为转型节点。在此之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在反法西斯国家关系日趋紧密的背景下,罗斯福提出以6月14日为“联合国日”,不仅向美国国旗致敬,更向反法西斯诸国国旗致敬,这得到同盟国的一致赞同。“联合国日”的诞生,是战争危局下反法西斯国家走向团结的象征,成为中外开展外交互动的重要契机。国民政府利用“联合国日”的机会,通过纪念庆典、广播致电、“联合国旗游行”、舆论宣传、游艺活动等方式,与英、美、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柑橘带的核心区,是我国最适宜柑橘生长的生态区域之一。截止2019年,重庆柑橘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达22.2万公顷和295万吨,产值近300亿元,柑橘产业已成为三峡库区农村经济发展的致富明珠。近些年来,橘农误认为施肥量高则产量高,盲目施肥的问题日益突出,存在磷肥施用量高、土壤磷素累积量高、碳磷比失衡、环境风险高、土壤微生物对磷素(特别是有机磷)周转慢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加重三峡库区水
碳氮循环在农田生态系统营养物质循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同时碳氮循环也是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有机氮对作物生长发育及维持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和有机氮组分含量易受到土壤类型、耕作管理模式和施肥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及影响碳氮循环相关酶活性和相关基因丰度的微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依托长期定位试验,以重庆地区典型的紫色土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
铜(Cu)、锌(Zn)、铁(Fe)、锰(Mn)、硼(B)是植物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供给不足或过多,都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受到多种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清晰掌握其含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近年来在重庆市采集的479个耕地土壤剖面,分析土壤有效铜、锌、铁、锰、硼在不同土壤层次(0-20cm、20-40cm、
硝化作用是氮(N)素循环的重要环节。硝化作用的底物和最终产物都是微生物和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来源,又可以通过反硝化过程或者厌氧氨氧化过程造成氮气(N2)挥发或者硝态氮的淋洗方式而导致损失。所以研究硝化作用过程对提高土壤的氮肥利用率及降低氮素损失具有重要作用。经典硝化作用是由氨氧化微生物(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
三峡库区支流水体富营养化逐年恶化,对库区及长江下游人民生产发展、饮用水安全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都造成极大影响,现有研究表明,点源污染如企业排污点、城市排水口等受到较好的控制,而农业面源污染逐渐成为库区水环境富营养化严重的罪魁祸首,如何科学防治库区农业非点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2003年三峡大坝全线建成,蓄水后水体的流速变缓,自净能力降低,如若不采取措施,会加剧库区的水质污染,从而制约区域经济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