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境边缘对动物的行为和栖息地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且不同类型的生境边缘产生的影响各异。作者于2003至2004年冬季,2005早春在黑龙江省完达山林区利用样线法测定影响马鹿种群数量分布的¨个主要的生境因子,研究森林—灌丛边缘效应和农田—灌丛边缘效应对马鹿种群数量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森林—灌丛边缘效应:本研究获得森林—灌丛边缘的宽度为110m。同时对距边缘不同距离的潜在因子对马鹿种群数量分布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森林—灌丛边缘对马鹿数量分布产生了正边缘效应,即马鹿在森林—灌丛边缘的活动和数量分布高于相邻灌丛和森林。受边缘的影响,马鹿对卧息生境的利用不是随机的,而是选择在距森林—灌丛边缘较远的森林内部卧息;马鹿在森林—灌丛边缘内部的活动痕迹密度高于森林内部和灌丛内部;马鹿对3类生境的偏爱程度不同,林森—灌丛边缘生境(HI=0.332)>灌丛生境(HI=0.021)>森林生境(HI=0.004)。森林—灌丛边缘生境的产生导致了距边缘不同距离的生境中乔木密度和盖度的显著变化,但影响马鹿活动痕迹密度变化的并非就是生境中差异显著的因子,马鹿在距边缘不同距离的生境中的活动受差异不显著的隐蔽度和郁闭度的影响。
2.森林—农田边缘效应:本研究获得森林—农田边缘的宽度为50m。同时对距边缘不同距离的潜在因子对马鹿种群数量分布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森林—农田边缘对马鹿种群数量分布产生了负边缘效应,即马鹿的活动和数量分布主要集中在距森林—农田边缘200-680m的森林内部,而极少出现在在森林—农田边缘或农田内部。受边缘的影响,距该边缘不同距离的森林生境内的乔木密度产生了显著变化,而森林植被的隐蔽度、郁闭度、盖度变化不显著;各种生境因子与马鹿活动痕迹密度的相关性极小,但该类边缘的出现却使得马鹿种群对距边缘不同距离的栖息地的各种利用产生非随机性;马鹿对3类生境的偏爱指数表明,马鹿对森林生境内部的偏爱程度(HI=0.043)>农林边缘生境(HI=0.032)>农田生境(HI=0.000)。
3.森林—灌丛边缘、森林—农田边缘对马鹿种群数量分布影响的比较结果表明:森林—灌丛边缘对马鹿活动及数量分布产生正边缘效应的生境因子不是该边缘中差异显著的乔木密度和盖度,而是距边缘不同距离的隐蔽度和乔木郁闭度;森林—农田边缘对马鹿活动及数量分布产生负边缘效应的生境因子是离人为活动距离较近及主要采食范围集中在距离农田600~800m之间的森林内部。在完达山林区,马鹿种群主要分布在生境破碎化程度较低的森林和灌丛这类混合景观结构的生境中,以农田和森林成分构成的生境,生境破碎化严重,边缘对马鹿产生的负面影响较大,种群数量分布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