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输入作为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多年来一直是国内外语言学家的重点研究课题。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于1985年提出的以语言输入假说为核心,由五大假说组成的监察理论,在语言习得领域尤其是二语习得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其输入假说指出的学习者所接触的略高于现有语言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被称之为"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回顾国内外学者对可理解性输入的研究发现,目前研究主要肯定了可理解性输入对语言习得的积极作用,并且探讨了该理论在二语习得和外语习得方面的研究。也有学者尝试从语言调整的角度来进一步研究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但该理论应用于母语习得的一手语料研究还比较少见。而作为幼儿早期语言习得的主要输入形式,妈妈语对于幼儿的语言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目前对妈妈语的研究主要以描述其特点和功能为主,缺乏系统性的对妈妈语跟踪调查的研究。本文运用微变化研究方法,在真实环境条件下对一位母亲和她三岁儿子的对话进行两次跟踪记录,时间跨度为一年,以揭示妈妈语的动态调整及其调整过程中孩子语言可能存在的变异性。通过对母子间的对话及互动过程进行记录和观察,本研究主要讨论和分析以下四个问题:1)妈妈语对其儿子是如何实现可理解性的?从哪些方面?2)妈妈语在哪方面具有明显的调整变化?两次数据呈现如何的调整?3)在妈妈语的作用下,孩子的语言中是否存在变异性?如果有,变异性是怎样的?4)比较妈妈语在孩子三到四岁阶段和其语言发展其他阶段的调整,情况如何?在对两次所搜集的数据进行转写、标音等整理后,通过对微变化研究方法中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两次数据处理的结果分别进行讨论和对比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妈妈语主要通过上下文的线索,简化的语言,交流的内容以及孩子的反应来实现可理解性,其主要从语音、语调和语速,句法,语义和反馈这几个方面来体现。2)妈妈语在句法层面以及反馈验证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调整变化。通过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第二次数据中妈妈语普遍语句较长,且句子类型有明显的变化。同时,第二次数据中所体现的反馈验证要强于第一次,妈妈引导孩子说话和独立思考的现象增多。妈妈语分别在两次数据收集的时段都体现出了调整,但由于周期较短,这种情况下的调整并不具有明显的变化。3)本研究中,孩子的语言出现了变异性。其表现为在第一次所搜集数据中,孩子语言中出现了不符合该年龄段孩子应有的认知和语义表达。但这种变异性并未在第二次所搜集的数据中体现。4)本研究显示出,在孩子三到四岁阶段,妈妈语在句法层面和反馈验证上的调整更为明显。这一阶段妈妈语的调整基本与在孩子语言发展其他阶段的调整相同,因为母亲根据孩子的反应都会做出大致相似的语言调整。本文基于可理解性输入对妈妈语中的动态调整进行了研究和对比。论文最后根据研究结果给出了孩子语言发展时期对母亲和孩子交流的建议以及语言教学者对学习者学习语言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