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是,现阶段的城市化质量还不高,市民化程度还比较低,发展速度趋缓,支撑城市化发展的产业结构不科学,促进城市化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高端服务业等产业的人力资本供给明显不足,所以从人力资本配置结构角度考察城市化发展的机理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在理论层面,本文整理了国内外学者的理论与思想,参考古典分工理论与超边际城市化模型,从劳动力结构效应、劳动力素质效应和外溢效应三个角度总结出了,人力资本结构对城市化影响的理论逻辑。不仅对城市人口比重的提升做出解释,也对后城市化时代中城市人口质量与素质如何提升给出合理答案。在实证过程中,本文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整理,描述出我国从建国至今的城市(镇)化发展历程,测算得出1986年至2011年各产业人力资本总量与结构比重,同时引入升级率与优化率等概念,对我国人力资本总量与结构给出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全国城市化发展的时间序列数据作定量研究,逐步线性回归的结果显示第三产业人力资本比重与人力资本优化率对城市化影响为正且显著。格兰杰因果检验也证明其对城市化是有明显驱动效应。为考察各省具体情况,本文进一步利用各省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对人力资本配置结构与城市化水平进行了回归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在城市化水平较低的省域,产值优化率将比人力资本优化率对城市化的贡献要显著;而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省域,人力资本优化率的贡献更为明显,此时的人力资本配置结构优化所带来的经济红利已经完全显现,产值结构优化已不再起主导作用,且各省的弹性差距也十分明显。所以,本文建议各省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政策方向,确定发展经济、吸引投资带动产业聚集与加速产业人力资本结构转型的优先等级,以更加有效地提升城市化水平。